在台湾和闽南,民间对于数字,一般以偶数为最好,但奇数也有被视为吉祥数字的。 偶数如:二、四、六、八、十、十二等都是好数字。二是成双成对;四是吉数,送贺礼习惯凑成四样...
中元节又称“七月节”或“盂兰盆会”,也有地方俗称其为“亡人节”“七月半”。民间多在此节日以上坟扫墓、焚烧纸钱、放河灯等方式怀念亲人,并对未来寄予美好的祝愿。尽管在...
因小说《骆驼祥子》的巨大成功,老北京的人力车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但事实上,人力车清末才传入中国,又称“东洋车”,最早在上海流行,老北京第一辆人力车是日本赠给慈禧...
高跷是北方秧歌舞蹈中常见的节目,但它的起源可以远推至春秋时代,那两根悠长的竹竿悄悄地插进了童年,惹得孩子们手舞足蹈。一些踩高跷的高手,手不抓竹竿就可以控制住竹竿的...
轿子古称“肩舆”,由来甚久,《史记》中已有记载。在中国封建社会,轿子始终流行不衰,到鸦片战争以后,租界初辟之时,上海滩上除了平民化的独轮“羊角车”,比较高贵一点的...
9月27日,福建南平河坊村村民们正将酒倒入大木桶以备一会抢酒之用。近万名海内外亲朋好友纷纷赶来,欢聚一堂,以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的方式来庆贺丰收。中新社发 赵许春 摄 中新社...
从拉萨出发,在离贡嘎隧道不远处的机场高速公路下道后,沿着一条蜿蜒的土路继续前行,绕过一个小山包,便到了独特而神秘的、藏地惟一一个曾世代以打鱼为生的村落――俊巴渔村...
“七月的北京,笼罩在一片蝉鸣中,叶子蔫儿了,打着卷儿,连尘土都懒得动弹。”这是老舍先生在《骆驼祥子》里描写的京城伏天儿景象。热在三伏,一点儿不假。现在,空调吹着,...
从奇异的婚俗独特的宝贝 俊巴渔村至今仍保存着许多古老的传统习俗,奇异的婚姻习俗就是其中之一。 在西藏,逛林卡或者过节是青年谈恋爱的好时机,但这时俊巴渔村热恋中的男女...
提起老北京的闹市,可跟现在大不一样,主要集中在内四城:东城、西城、崇文、宣武。而这四城中,不算庙会,平日热闹的有东城的隆福寺(以小吃为主),王府井、灯市口;西城的...
公交车,城市里最大众的公共交通工具,坐车的人让座给有需要的老幼病残孕人士,有什么稀奇?不过仔细观察,北京、台北和香港三地的公交车上,让座这事儿有文化。 北京的公交车...
终于要出伏了! 俗话说,热在三伏。记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时候生活水平很低,平民百姓家没有电风扇,电视机、冰箱、空调等,更是大多数人连见都没见过的。一进入伏天,太阳...
藏族在结婚的时候,新娘走进丈夫家时,要向锅灶敬献珍贵的哈达,还要唱《锅灶赞》的颂歌。在婚礼中,锅灶与宾客一样珍贵。 在藏族家里,锅灶总是保持着整洁。在灶里烧火,严禁...
老北京人居住生活在胡同里。有胡同,才称得上是老北京人地道的“京味儿”生活。胡同幽深,您瞧!三叔二大爷聚集在街口的小酒铺儿里来上二两,外带天南海北的一通“神侃”;老...
小时候大人们常说一句话:“打倒的老婆,揉倒的面”。意思是说,娶进门的老婆不打不听使唤,调和好了的面不使劲揉不筋道。这当然是男权时代的陈旧观念了,它表现了对妇女的极...
第一怪——窗户纸糊在外:过去东北地区的居民十分贫困,居住的房屋大多数是由土坯和稻草垒成,窗户大多是保暖效果不好的木棂格子窗,每到秋末冬初天气逐渐寒冷时,人们就要想...
五十多年前,我家住在朝阳门外南下坡27号平房院,每到夏天,父亲都要买一两只小蝈蝈,挂在窗前。那时,你若走在胡同中,一定能听到蝈蝈清脆的叫声,蝈蝈的叫声,给酷暑难耐的...
今天,“禳词”早已淡出人们的视野。但在从前,却是一种俯仰即是、屡见不鲜的东西,是一种为着消灾免祸除殃的封建迷信的陈词滥调。 许久以来,甚至是解放后的一段时间里,“禳...
每年冬天一进腊月门,宁古塔地区满族人村屯便热闹起来,一直到年根儿,几乎是天天热闹,天天过年。这是因为屯子里的养猪户要一家接一家杀年猪了。 即或在旧社会,大多数人家日...
在老北京生活了几十年,最难忘的是老北京的儿歌。唱着儿歌长大,又唱着儿歌养育子女、教学生。老北京的儿歌生动活泼、隽永纯真,非常贴近生活,通俗、易学、易唱,几乎成了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