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文化基因的形成——前轴心时代的史影与传统 姜广辉 一、关于中国文化基因的思考 在谈论“文化基因”这一话题之前,我们须先讨论一下“文化”和“文化传统”这两个概念。...
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主义和中国学术 ——《野性的思维》中译本新版前言 李幼蒸 A.《野性的思维》中译本再版译者前言 我于25年前完成的译作《野性的思维》 即将纳入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有哲学吗? ——西方学者的“中国哲学”观研究 苗润田 法国学者德里达的一句“中国没有哲学,只有思想”(《 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12月13日),再次引起中国学者关于中国有...
“中国本位文化论”之重提与新诠 ----纪念《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发表70周年 王达三 1935年1月10日,王新命、何炳松、陶希圣、萨孟武等十位知名教授联合署名在《文化建设》杂志...
对当代儒学两种观点的批评 刘 东 超 各位学者,在这里听大家的一些发言后,学到了许多东西。可能经常上网的人也知道,我写过两篇文章,一篇是批评蒋庆先生的,另一篇是批评康晓...
变易与和谐 周剑铭 摘要:“和”可以成为一个儒学社会学典型概念,但不仅止于此,“和”的后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变易思想,通过对和的阐释,可以证出变易思想与辩证法完全相区...
文/面的似与不似:误会、文饰与天命的感通 柯小刚 [1] 对于每个人来说有八张面孔,亮得像玉石,因为每种情况,因为避免误会。 ----特兰斯特罗默:《上海的街道》首节 引子 作为题...
医学墓地上的叙事之花 李 明[1] 北京中医药大学52号信箱 北京,朝阳 100029 clearmind@126.com 世事无常。好端端的,上帝死了、人死了、哲学死了、作者死了、现代建筑死了……而且死得有...
回到历史情境才可能理解经典 ——也谈“亲亲互隐”问题 陈壁生 当下中国大陆的传统文化研究状况,无论如何让人乐观不起来。且不说民国时期国学大师们的研究著作,已经划过近百...
中国:如何避免“自宫式”的现代化? 甘 阳 2005年5月12日 一、中国不是一个简单的民族-国家,而是一个以国家形态出现的巨大文明! 问:21世纪中国面临的中心问题与20世纪中国是基...
从“西方哲学”到“生活儒学” ——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讲演 (2004年12月8日) 黄玉顺 (四川大学哲学系 四川成都610064) 摘 要 :西方近代以来哲学的两条基本进路即经验主义和理性主...
戴震研究专题(一) 元气实体:戴震义理之学的逻辑起点 王 杰 第一、二章我们对戴震义理之学形成与确立的前提、原则方法等做了一定篇幅的叙述和铺垫,目的是为了引申和说明戴震...
寻找文化身份与“当代中国哲学” 张 蓬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当代中国哲学”作为有意义的话题,不是纯粹的学理性创作,而是要在历史的叙述中确定其哲学叙述的问题域。对“当代...
论“观物”与“观无” ——儒学与现象学的一种融通 黄玉顺 [摘 要] 在汉语所表达的中国人的思想中,显而易见,我们的一切“观念”,皆出于“观”:观念是“念”,念出于“观”。...
即用见体初说 ――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及“西体中用”为背景 陈 明 我们今天所面临的问题不是哲学的,而是文化的;不是文化的,而是生命的。这一问题的本质,可以表述为在...
“即用见体”:一种问题视域和真理观的转换 王 晨 陈明在《即用见体初说》一文的开始,就把自己所关注问题的领域集中到一个焦点上:“我们今天所面临的问题不是哲学的,而是文...
当代儒学思想的扩展形态 南乐山 (Robert Cummings Neville) 很荣幸今天来大夏讲坛做演讲,对此我深表谢意。作为一名来自波斯顿的儒家主义者,我对儒家的看法与东亚的儒家主义者不同...
戴震研究专题(三): 戴震义理之学的形成及确立 王 杰 一、“志存闻道”的学术路向 戴震是我国18世纪中叶著名的考据学家、自然科学家及思想家,他生处“康乾盛世”,学识淹博,...
牟宗三的康德學及中國哲學之前瞻 ----格義、融通、轉化與創造 林安梧 台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所 教授 論文提要 :本論文著重於牟宗三所著《現象與物自身》、《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
即用见体再说 ――哲学和哲学史背景下的思考 陈 明 把思考和写作作为行动或活动的一种方式来理解应该是可以成立的:现实的问题形成理论的需要,理论的需要形成思想的论域;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