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性与道体 ——论后现代性的本体建构 程志华王政燃 【摘要】“前现代性”、“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分别代表西方文化的三种类型,三者之间构成了一个递进式的关系。历时...
戴震研究专题(二): 血气心知:戴震义理之学的逻辑展开 王 杰 元气实体思想构成了戴震义理之学的价值源头和逻辑起点。戴震义理之学的思想宗旨决定了戴震必须把探索的视野由自...
公私观念与人文启蒙 刘志琴 “公私观念与中国社会”是个陌生而令人感兴趣的课题。因为公与私这一组观念在生活中频繁使用,在伦理道德中更是为人、行事的价值准则,然而这一组...
信我与信他 中西信仰观之比较 沈顺福 [摘要] 中西方传统皆有信仰。中国古代的信仰之信,源自本性之真与诚,并由他者之真而转换为相信者之信,故是信他,即因其有信而信之。西方...
心外无物:从存在论到意义建构 陈少明 【提要】 王阳明除以物喻事或理之外,其心学作为完整的世界观,依然存在如何处理自在之物的问题。理解心外无物命题的关键在于从存在论转...
儒学:路在何方? 《原道》二十周年纪念座谈会上的发言 黄玉顺 我现在是想睡觉,呵呵!昨天晚上跟他们聊天,今天早上3点钟才睡觉。 今天这个会议的内容,主要是两个大的方面:...
戴震研究专题(四) 戴震的人性结构模式 王 杰 [内容提要] 戴震的人性理论是建构在其坚实的“血气心知”基础之上。戴震论“性”,已不单纯局限于“性”之自身,而是具有超越“性...
大陆新儒家与港台新儒家的两行反思 赖锡三 李明辉先生在澎湃的访问发言,由于他在学术立场上的代表性,以及发言内容的批判性,引发了大陆相关学者的热烈响应,尤其针对港台新...
《论语》精神哲学形态与“元中国伦理问题” 樊浩 本文试图透过与西方元典和经典的对话,对《论语》进行精神哲学分析,认为,《论语》以“礼”“仁”为概念支点,形成具有“精...
进入吴康斋先生的世界:生命儒学的功夫 邹建锋 摘要: 有明一代的儒学蔚为大观,就其源头来说,康斋先生的言传身教贡献极大。梁启超甚至认为明朝儒学的繁盛该从康斋吴先生算起...
中国哲学研究反思:超越“以西释中” 乔清举 【提要】“中国哲学”的概念首先出现于柏应理的《中国哲学家孔子》。近代意义的中国哲学研究,法国最早,德国最为系统和深入,日...
人文认知范式的形成及其检讨 以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研究方法为中心 李承贵 【提要】 人文主义引至中国学术界的过程,即是人文主义之为学术方法意识逐步明朗并确立的过程;人文主义...
戴震研究专题(六) 体情遂欲:戴震义理之学的政治目标 王 杰 戴震从理论的高度对程朱“存理灭欲”与“理存乎欲”的主张做了明确界定并进行了系统阐述;更进一步,戴震又把对“...
再论如何理解恻隐之心的问题 兼论耿宁的解释困境 罗高强 [摘要] 恻隐之心乃是孟子的用语,他说:恻隐之心,仁也(《孟子告子上》);又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
“第二部《论语》”——《法言》述评 李 英 华 提要 :《法言》作为一部模仿《论语》而写成的著作,一方面有其一定的学术价值;另方面,它与《论语》在中国思想史、文化史上的意义...
恻隐之心的哲学之途 曾海军 恻隐之心是孟子所提出的极具标志性的学说,自孔子点拨出仁的真义之后,孟子以恻隐论仁便成为后世儒者经典性的言说。跟儒家的许多其他道德论题不同...
从无生性原在到有死性此在重读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区分 杨虎 【提要】海德格尔通由解释学循环处理存在论区分的观念视域之不通透,决定了它的失效,此在的生存不具有原初奠基性。...
人文主义宗教与宗教人文主义 郭沂 如果可以用宗教、人文主义这些概念来分析中国思想的话,就不难发现,中国的宗教和人文主义传统都源远流长,而夏商周三代的宗教和人文主义正...
重返儒学的生活构成源头 张祥龙思想评述 李俊 张祥龙教授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现象学家和海德格尔专家,在西哲领域成就斐然,同时也是一位认同儒家的思想者。他通过现象学等西方哲...
论唐君毅哲学中的“感通”与“心灵” 杨虎 [摘要] 唐君毅哲学由心灵感通于境界而建立了“心灵九境”的形而上学体系,其基本思路可以标识为“我感故我在”。不过,唐君毅先生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