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指出,为政之道,修身为本;干部的党性修养、道德水平,不会随着党龄工龄的增长而自然提高,也...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源头活水。山东具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
编者按 顾颉刚先生当之无愧是中国近代史学史上的巨人。以往我们在谈及先生时,往往津津乐道他开拓的一大片学术园地和他在史学研究领域的功业。虽然在顾先生自己的著述中,我们...
在西方,古希腊以“爱智”为“哲学”的精神特色,这对后来的西方文化起到了相当大的塑造作用。古代中国哲学不是以“爱智”为特色的,有些学者主张以“成德”或“明德”为中国...
摘要: 在一个文化自信的时代,人们热衷于谈论中国文化的当代形式。热闹的形式似乎很多,也都很需要,但我们是否注意到身边的“家”呢?没有人能否认“家”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有...
摘要: 在孟子看来,社会是在“一治一乱”中循环向前发展的,这是他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他历史世界的外在表现;从“治”到“乱”演变规律提炼的背后,是他对中华圣王世界...
摘要: 董仲舒通过对《春秋》“微言大义”释读,为中国古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形上基础。这一理论建构历程,把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的“天命”置于...
“要治天下事,须读古人书”。4月23日,全国政协启动委员读书活动,用手机微信的方式创建了十多个“读书群”,其中有一个是“国学读书群”,我是该群的群主。按照全国政协的安...
中国文化中的民生观直接影响并指导着中国社会的政策主张和施政方略。其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一是富民裕民利民的经济主张,二是教民化民的教育思想,三是民为政本、执政为民的...
书院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种独特的教育组织和学术机构,是古代高等教育史上的一朵奇葩,是儒家学派辉煌发展的产物,曾经涵养了大批的儒家精英。在千余年的发展历程中,书院是中...
德治法治并重是我国传统社会治理的重要特征。德治以价值认同感染人心,法治以强制规范整饬秩序。二者相互补充、相互支撑。 在德治法治并重的治理模式中,德治与法治形成相互衔...
演讲人:陈来 演讲地点:中国政法大学网络讲座 演讲时间:二〇二一年一月 明正德十六年至嘉靖六年(1521—1527),王阳明居住在越城生活讲学,在这六年中,没有任官的行政事务,...
摘要: “大一统”思想即倡导、推崇和重视国家统一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一统”思想可以追溯到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孔子“大一统”观念对于中国发展成为统一的多民族...
这些年来,儒学界很流行“经典诠释”,意在“尊经求道”。有一个成语,叫“离经叛道”,似乎“离经”就是“叛道”。其实不然,“离经”未必就是“叛道”。 一、“经”的语义演...
作为儒家四书之一,《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孔子之孙子思所作。实际上,该篇很可能本来不是一篇,而是西汉时期《礼记》编者根据子思原作加上相关内容编辑而成。...
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牛,代表着勤勤恳恳、吃苦耐劳,意味着扎扎实实、坚韧不拔,象征...
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学说都坚持经世致用原则,注重发挥以文化人的教化 功能,把对个人、社会的教化同对国家的治理结合起来,达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目的。中国优...
“人类命运”及其“共同体”是非常复杂的课题。人的类存在、类本质是什么?人自身怎么定位?如何分析人类不同的“共同体”与“非共同体”的存在状况?人之同类中不同种族、民...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今天思考传统文化及其现代发展,无疑需要关注以上两个方面。从逻辑上看,创新和传承总是相互关联:任...
因为“清华简”中的《保训》篇系“周文王遗言”,而且其中涉及儒家所倡言的“中”道,格外引人瞩目。事实上,孔子“从周”(《论语·八佾》)、“宪章文武”(《孔子家语·本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