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无类”,是孔子最早提出来的一种教育观点,也是孔子原创的教学思想内容。教育,不分类别,不管什么人都应该受到教育。在教育面前,不分贫贱富贵,各个阶层都应有受教育...
“和而不同”是独特而重要的中国政治智慧,可见于传统中国处理各种问题的做法中。上世纪90年代以来,学界对此展开相关理论和应用性研究。然而,现有的理论研究较空泛,并且受...
摘要: 在当代中国,“以儒学为业”既具有职业的含义,也具有“志业”的含义,而且,随着“大陆新儒家”的现身,“以儒学为业”已不再仅仅是一种学术性的“职业”,而变成了一...
摘要: 程瑶田的宗法学和丧服学,自《宗法小记》和《仪礼丧服文足征记》刊刻,即受到广泛重视,但也遭到激烈批评。本文认为,程氏的宗法学与丧服学不仅自成体系,而且立足于其《论学...
摘 要: “天命之谓性”在《中庸》的目的论结构中代表着一种终极善的追求。《庸》《孟》对“性”的互诠唯有在主体视域内才能保住“性善”说的价值意味,当其转变为面向人类群...
编者按:10月16日,由中国孔子基金会支持,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孔子研究院主办,中华孔子学会论语学研究中心、《孔子研究》编辑部、洙泗书院承办的“《孔子家语》与中国文化新认识...
我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坐在这里,为我最新的中国哲学研究作品集写一篇序言。我要感谢王秋和他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的译者,同时还得感谢中南大学郭薇、衡阳师范学院唐旭、华东师...
孔子之道博大精深,教学多为口述,其言出于不同弟子的记述整理。孔子在世时,开创了因材施教和启发式教学,常对不同弟子给予不同教导,致使受教者对孔子思想的理解也各不相同...
纵观朝鲜半岛历史,儒学思想统治了朝鲜王朝500余年之久。直到21世纪的今天,韩国依然是世界上儒学传统保存最好的国家之一。中韩互为友好邻邦,同属汉字文化圈,两国人民在长期...
编者按:10月16日, “《孔子家语》与中国文化新认识”高端学术论坛在孔子研究院举行。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张涛教授发表题为“关于《孔子家语》的再认识”的主旨演讲,现予以...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是最重要、最核心的社会组织,也是人们重要的精神家园。家庭文化是家庭价值观念及行为形态的总和,是构成家庭与两性团体生活的思想与行为形态,是社...
前言 中国人凡事讲“礼”,也希望成为一个有“礼”的人。对于中国人来说,“礼”是行为规范,约束着自己的言行举止。 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自古就有“衣冠上国”“礼义之邦”...
【摘要】罗尔斯的正义论主要是针对现代性的,而中国正义论试图建立一种“基础伦理学”,并不专门针对现代性。国民政治儒学则具体针对当代中国,其基本内涵是一种新“三民主义...
【摘要】《唐君毅先生年谱长编》是迄今为止最完备的一部唐君毅年谱。《长编》凸显了“‘学术年谱’的特性”,注意到了唐君毅哲学对儒家哲学现代发展的三点根本意义:一是“现...
编者按:2013年4月,黄玉顺教授与林安梧教授围绕儒学从三个层面展开对谈,以下为对话实录。本文为对话第二部分,围绕“公民儒学”与“中国正义论”展开对话。原载于《当代儒学...
【提要】“生活儒学”作为儒学现代转型的一种理论建构,是一个完整的思想系统。它通过与现象学的批判性对话,突破了传统哲学“形上→形下”的二级架构,揭示了人类全部观念层...
编者按:2013年4月25日下午,黄玉顺教授与林安梧教授围绕儒学从三个层面展开对谈,以下为对话实录。本文为对话第一部分,围绕林安梧教授“后新儒学”和黄玉顺教授“生活儒学”展...
编者按:2013年4月,黄玉顺教授与林安梧教授围绕儒学从三个层面展开对谈,以下为对话实录。本文为对话第二部分,围绕“儒教”问题展开对话。原载于《当代儒学》第15辑,四川人民...
【摘要】儒家的一个重要传统,就是首先“成己”,然后才能“成人”、“成物”。换言之,“成己”是“成人”、“成物”的先决条件。这是儒家文明的一个基本原理:未能成己,焉...
【摘要】作为中国哲学现代化的一种方法论,程志华教授提出了与现代新儒学“返本开新”不同的“据本开新”,可概括为四个步骤:探路(现代新儒学研究);据本(中国古代哲学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