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的名言“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汉书·董仲舒传》)成为儒家“义利之辨”的经典性表述,朱熹将它郑重其事地列入《白鹿洞书院揭示》(亦即教规)。然而近...
摘要: 作为儒家十三经之一,《孝经》是一部专门论述孝道与孝治的著作,在儒家经典体系中占有非常独特而重要的地位。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孝经》逐步完成了由儒家准经典向经...
按:本文原载《当代儒学》第20辑,四川人民出版社2021年12月版,第3‒7页。这是作者于2021年6月24日在“冯友兰‘新理学’研讨会”上的致辞。 我简单讲一下今天这个会议的意义问题。...
编者按:2019年10月28日,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黄玉顺教授与清华大学政治系任剑涛教授在青岛嘉木美术馆的荒岛书店相聚。两位学者出于对当代儒学之出路的现实关切,就儒学史上...
据《孔子家语·颜回》记载,颜回在鲁定公执政时,曾准确地预见了当时鲁国的著名驭马者东野毕由于“求马不已”“其马必将佚”的结果,因而引起了朝野震动。原文如下: 鲁定公问...
超越(transcendence)问题是哲学界的一个重大问题,而“内在超越”(immanent transcendence)则是中国哲学界的一个热点问题。牟宗三先生最早提出中国哲学“内在超越”之说。此说从20世纪...
我打算认真地写一篇文章,主要是透过《周易》与现象学来谈哲学重建的问题。以下是文章的开场白: 胡塞尔之后的现象学,往往与现代思潮相呼应,看起来是倾向于取缔哲学,例如海...
关键词: 共识;荀子;天理;礼法;戴震;公议;真理;公理;仁义;道德 以传播和社会整合视角观之,现代化及其主要途径——工业化、城市化、市场竞争和科技革命等,既依赖多...
【提要】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解构本体论”成为强大的“哲学”思潮;然而,本体论恰恰是“哲学”的核心。本体论的必要性在于:人类关于一切存在者之存在的所有观念必定是一...
【摘要】 所谓“外在超越”是说,外在于人的天是超凡的,即超出凡俗世界;而所谓“内在超越”则是说,内在于人的理性或心性是超验的,即超出感性经验。孔孟儒学与宋明理学都有...
儒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为历代先贤大儒所传承和发展。为了在家族中有效地传承儒家精髓,这些先贤大儒各自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儒者家训,通过家训来引导教育子女...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论语·八佾》)古往今来,学者们对于这句话的意旨主要有四种不同的理解:一、诸夏无贤君;二、诸夏无贤臣;三、诸夏君臣之道已乱...
研究儒家的得失,墨家乃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对照,这一点已经在当前的思想学术界再一次显示出来。 这是某种意义的历史重演:春秋战国之际,“天下大骇,儒墨皆起” ;“世之显学...
【编者按】这些年来,儒家的超越性问题已成为中国哲学的一个热点问题。“生活儒学”创立者黄玉顺先生近期发表的一系列相关论文,引起了学界普遍的关注。为此,我们委托林孝斌...
【提要】 “情感儒学”思想在易学上的体现,可称之为“情本易学”,即以“情感”观念一以贯之地落实于对《周易》的诠释之中。由此出发,情感儒学展开了情本易学的心灵主体论、...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
近年来,中国学术界出现了一股“回归家庭”的思潮,一些儒者呼吁重建中国传统家庭,以为这是中国文化区别于并且优越于西方文化之处,以此作为抗衡西方的法器、解决诸多现代社...
近20年来,在中国哲学界,“诠释”与“诠释学”成为了热词。这显然是一种新的“西学东渐”,因为“诠释”(interpretation)与“诠释学”(hermeneutics)都是外来词,影响最大的是从海...
【摘要】 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的本义是指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第一种历史形态即原始社会。因此,“亚细亚生产方式”并不是一种特殊主义的叙事,而是普遍主义的叙事;不...
【摘要】今天应当怎样对待孟荀?这是儒学复兴的一个重大课题。孟荀思想本身具有复杂性乃至矛盾性;并且它们向来就是随着生活方式的演变和社会形态的转换而不断地被重新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