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是作者在第七届嵩山论坛的发言稿,论坛由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中国文物协会和河南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基金会共同主办,由杜维明先生...
【编者按】作者简介:黄玉顺(1957-),男,成都人,现任山东大学二级教授、儒学高等研究院博士生导师。文章原载原载《探索与争鸣》2019年第9期。原稿题为《国人亟需“文化反省”...
超越(transcendence)问题是哲学与文化的一个根本问题。这些年来,关于中国哲学“内在超越”(immanent transcendence)的说法广为流行,论者认为,较之西方哲学与文化的“外在超越”(...
黄玉顺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 (原载《社会科学研究》2018年第5期) 【摘要】一代大儒梁漱溟先生在其代表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全盘西化的理论,即“...
【 摘要 】鉴于目前出现的某种原教旨主义的、抗拒现代化的文化思潮,国人亟需文化反省,以便建构现代化的新文化。汉语“文化”之“化”,古指人之存在状态的转化;而“文”,...
“仁”在《论语》中出现频次很高,据杨伯峻先生在《论语译注》中统计,“仁”共出现了109次。“仁”是孔子及儒家的核心思想。孔子说:“仁者,人也。”孔子希望通过人的提高和...
20世纪中叶以来,牟宗三等人所提出的儒家哲学“内在超越”(immanent transcendence)或“内向超越” (inward transcendence)之说广为流行;余英时认为中国古代超越观念的这个转向是由孔子...
黄玉顺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 (原载《探索与争鸣》2018年第11期第49-52页) 我们的社会在某种程度上陷入“互害”状态。最触目惊心的是食品生产领域的互害现象,诸如毒奶粉...
从《汉书·艺文志》、孔安国《孔子家语后序》等传世文献的记载来看,至迟从汉代时期开始人们就已经逐渐认识到《孔子家语》与传世本《论语》之间的紧密关系,并且成为传统中国...
时值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各种媒体言论中存在着一种普遍现象,就是将“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混为一谈,乃至常见“五四新文化运动”之说。这种混同造成了思想认识的混乱,...
在刘德增的人生轨迹上,学术研究始终是他的生活乐趣,他的人生追求。迄今为止,刘德增在《考古》《光明日报》史学版、香港《新亚论丛》《文史哲》等杂志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
摘要: 梁治平先生的《为政》一书考察了“天下”、“为公”、“民本”、“家国”、“礼法”五个关于中国古代致治的观念,是近年来从观念史角度探讨中国古代政治的代表性著作。...
“生活儒学” (Life Confucianism)是笔者2004年正式提出的、儒家思想体系的重建。 本文提出生活儒学的“内在转向”(an internal turn):所谓“转向”主要是说的生活儒学的本体论建构的...
【 摘要】“东亚儒学”的经典诠释,尽管接受了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的诠释学,但仍然没有超越传统的主体性诠释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不论是原创者与其经典,还是诠释者与其诠释,...
【摘要】 攸关技术正在挑战关于“人是什么”的基本价值观念。所谓“攸关技术”是指那些关乎人的存在与本质、从而导致人伦忧患的技术,例如可以在肉体“硬件”方面造人的基因工...
理解中国,应该从孔子开始,而要想读懂孔子,则不妨来到位于曲阜的孔庙、孔府和孔林,在“三孔”中那一座座古建筑的陪伴下,逐渐步入时空的深处,去倾听历史的诉说,去感悟传...
【摘要】以基因编码和人工智能等为标志的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人类可以不仅在肉体上,而且在精神上“造人”,这对近代人文主义兴起以来,乃至轴心时代以来关于人之存在及其...
摘要 《论语》主要记载了孔子的言行,还有一小部分记载了孔子弟子的言行。在战国孟子时代,《论语》大概已经辑定。西汉以来,《鲁论》《齐论》以后,《张侯论》成为最为流行而且对...
摘 要: 古今学者皆以“中庸”为《中庸》一书之宗旨,尤其是朱子赋予“中”以“道之体”的崇高地位,极大地强化了这一看法。本文对此传统思路提出质疑,认为《中庸》一书内容...
这些年来,儒学界很流行“经典诠释”,意在“尊经求道”。有一个成语,叫“离经叛道”,似乎“离经”就是“叛道”。其实不然,“离经”未必就是“叛道”。 一、“经”的语义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