涡阳天静宫 道家的“无为而治”哲学智慧,在现代政府管理、社会管理和企业管理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性化管理 《老子》四十九章云:“圣人无常心...
上海有一家著名期刊叫《故事大王》,那是一份很畅销的少儿读物,这很容易让我想起庄子。他老人家堪称是古往今来讲故事的顶尖高手,真正的故事大王。有人做过统计,在《庄子》...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学派纷呈,学者辈出,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力图为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寻求一种治世良方。战国后期的诸子们更是在前期诸子理论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探...
《左传》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不朽。”愚以为,在先秦众多思想家中,能够全面实现此“三不朽”者,唯管仲一人而已。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
在政治方面,管仲特别强调建立一套严格考核、任命和提拔各级官吏的办法。古人云:“圣人治吏而不治民。”《管子》的许多篇章都讨论到这个问题。管仲主张,在官吏的任命与管理...
其三,荀子坚持的是一种因人设论的学术批评倾向。两千多年来,关于先秦学术,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固定的理解模式,儒、道、墨、法、名、阴阳是其基本图景,而且学派之间有着明确的学术分...
和谐论作为中西哲学中源远流长的辩证法思想,本质上均是对立统一之义,但中国传统哲学的和谐论,在宇宙观上突出阴阳对立又相渗相融两重性而非仅有对立冲突一面,在人天和人人...
那么,“明分”又是如何进行的呢?在荀子看来,这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从人伦关系看,荀子说:“贵贱有等,则令行而不流;亲疏有分,则施行而不悖;长幼有序,则事业捷成而有所休。”(《君...
【核心提示】 “无为而治”是老子思想学说精华所在,其本意是顺应自然,遵循民意,天人合一,对当政者而言,要避免极端、奢侈、过度的做法,要以民心为心。这与今天我们所提倡...
老子后一命题云:“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攫鸟不搏,猛兽不据。骨弱筋柔而据固,未知牝牡之合而逡作,精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1]218-...
“无为而治”的实质是避免反自然 “无为而治”,是老子提出并崇尚的治国安邦方针政策。“无为”本意是什么呢?人们历来就对其有不同的理解。大概是因为“无为”这个词表面上太...
濮阳境内子路祠中的“孔子师徒初入卫境”壁画 公元前497年,孔子与弟子一行数十人,自鲁抵达卫都帝丘(今濮阳),开始了长达14年周游列国的政治生涯。 卫国商代已有,周灭商后,卫...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思想家、政治家都曾描述过“和谐”的社会蓝图。而在他们的具体施政策略中,先秦最后一位集大成的儒学大师荀子所提出的“明分”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最为深远。...
为何离鲁奔卫? 孔子在鲁国从政,以司寇身份代理相事,干得有声有色,公元前498年,孔子策划的一个重要事件“堕三都”不幸失败,这改变了孔子为政的命运。 原来春秋中后期,鲁国...
无为而治,以百姓之心为心 怎样才能达到“无为而治”呢?老子提出了一套有效的办法和措施。当政者要“以百姓之心为心”,保持自身清静、不为物化。 老子提出,最理想的当政者,...
孔子与冉求说得高兴,便开始针对冉求的特点进行启发式教学。冉求聪明稳重,也有从政才能,只是学习不刻苦。孔子说道:“求呀,我不是生而知之者,是通过学习才获得了知识。”...
孟子被后世尊为“亚圣”,他曾经和孔子一样怀揣着使命和理想,游历各国推行自己的仁政主张,他善于用生动的事例比喻、借喻、暗喻、引申、推己及人阐述自己的观点,更易为人接...
孟子有个论敌告子,说过一句名言:“食色,性也。”却被很多人张冠李戴为孟子的话:饮食男女就是人性。孟子压根儿就不同意这种看法,食色是所有动物皆有的共性,而非人所独具...
典范著作及宗教典籍被尊称为“经”,人所共知。但是,为何叫“经”?一般人却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经”,古文字写做“巠”。清代吴大澂《说文古籀补·巛部》:“巠...
中国文学到了明清时代,小说文体的创作渐次进入了鼎盛时期,于是产生了众望所归的四大名著。其后的民国、共和国,小说一体虽然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和普及,却鲜有出类拔萃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