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庄子·人间世》) 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仿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
三、孟子的传播历程与方式 孟子主要通过游说诸侯传播他的思想。孟子首先来到齐国。齐威王时,正是“稷下学宫”兴盛时期,孟子至齐不久,参与了“稷下学宫”聘为齐卿“受上大夫...
先秦著名哲学家、思想家荀子像 荀子,发展了先秦的儒家学说,使之从不切实践的形态走了出来。荀子,是儒家的发展,法家的开拓,开创秦朝以法治国的先声。汉以后的“独尊”的儒...
摘要:庄子对个体存在的思索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它注重个体存在的自然、自由的状态,注重精神对生命的超越。与儒家思想相比,庄子对个体存在的思考更加在乎个人本身的自由自在...
长期以来.由于受多种因素特别是宋明理学的影响太大。学者更多的谈孔子关于个人修养问题,也就是说更多的关注孔子个人伦理的论述.而很少关注孔子关于社会伦理的论述.这其中...
从以上可以看出,《大学》《中庸》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方法,还是个人心理的研究。都是围绕着修身这个中心点,在个人心理、方法上展开。因此可说《大学》《中庸...
如何才能得到精神的自由,庄子对此也有所阐释。 在《逍遥游》一篇中,庄子写下的关于鲲鹏以及蜩与学鸠的着名寓言,从“小知”到“大知”,从“小年”到“大年”,从“有待”到...
【摘要】本文从对自然界的态度、自然与人的关系、人的能动性三个方面,运用现代生态学的观点对荀子的生态观进行现代诠释,指出荀子的生态观对解决现代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有重...
论文摘要:荀子是先秦儒家行政伦理思想的集大成者,其传统行政伦理思想主要表现表现如下:行政伦理的指导原则——循“道”;行政伦理观——以“礼”治国;行政伦理规范——厉...
由以上可知,《大学》《中庸》和稷下道家都贯穿着一种鲜明的知性精神,把认知现象、社会现象作为反思对象。荀子继承《大学》《中庸》的儒家传统和稷下道下知性的思维方式,以...
荀子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建立在对人性思考的基础上的,正如荀子的消费伦理思想是以其欲望论为前提的,荀子的生态伦理观也是建构在其欲望论之上的。荀子讲:“今人之性,饥而欲饱...
历来不少人认为,老子是主张搞愚民术的,这主要源于对《老子》第三章、第六十五章的不同理解。老子成了主张搞愚民政策的罪人,这实在是一个冤假错案,应该给予纠正。 《老子...
可见,荀子以承认人天性的恶为基点,得到突出人的知性,人的主体性的人治的结论。人治究竟如何治?如何论证社会的伦理系统的合理性? 荀子以他独特的逻辑色彩的正名说论证人治...
“从道不从君,从君不从父,人之大行也。”道在荀子看来,臣从君不一定是忠,要看这种君命是否合乎礼义的要求。甚至认为必要时,可对不行仁义之君杀之而夺其位。他说:“夺然...
但这些谬误如何避免?顺着荀子的理路必然产生这个知识论的问题。这本是个最能启发人作哲学的思辩,以达到清晰知识的问题,是足以将主客观分野,从而很可能使中学哲学面目绝然...
(三)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率先垂范、严于律己是儒家一贯的倡导。孔子曾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又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吾颜说孟子也...
一、序 唐君毅先生在中国哲学原论第十一、十二两章里面说,现存老子书中道之意义可以分为六种。第一义是虚理之道。第二义是所谓形而上之道体。第三义是道相(我以为此为道之存...
三、象 甲、庄子之象 庄子以为宇宙万物乃在不断的变化中。 “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何为乎?何不为乎?夫固将自化”(庄子秋水篇)。 “方将化,恶知不...
论文摘要:墨子及其所创立的墨家学派求真理,爱科学,利天下,尚法仪,特别是有关科技伦理方面的成果闪耀着其他学派难以企及的光彩。本文对墨家科技伦理思想进行了分析,指出...
高旭,男,南开大学历史学院2011级在读博士生,安徽理工大学人文社科学院讲师。本文缩改自学术论文《以秦为鉴,兴汉之治——论〈淮南子〉对秦王朝的政治省思》。 博士导师: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