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是最强大的生命力“道”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是内在的最原始的驱动力,不凝固僵化,借用无穷的力量,是最大的包容。 “道”是生命力,而且是最强大的生命力。为何这样说呢...
作为人类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很早就形成了完整的素质教育的观念体系,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宝藏与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而丰富的儒家文化,既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
厚德雄才世绝伦,有道无位常穷困。 周游列国欲济时,畏匡危陈多冷眼。 其说不用悲世乱,其道不行呼苍天。 凤鸟不至大梦醒,回归了却笔砚缘。 订正史籍几百卷,从学弟子达三千。...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本体论”条正确地指出:“在古希腊罗马哲学中,本体论研究主要是探究世界的本原和基质,各派哲学家力图把世界的存在归结为某种物质的、精神的实体或某个...
第五,最大的包容。 “道”的胸怀最大,无所不包。“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第六十七章)天下都说我行的“道”巨大,似乎不像什么...
究其实质,老子“生态智慧”价值取向作为对中国古代诸学说之精华的集大成,是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及其以降诸学说之源,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价值观的...
周先生强调“不能用西方背景下的哲学观念硬套中国固有的哲学”,这当然是对的。用玄学概念翻译佛典的“格义”固然导致误读,用西方哲学概念诠释中国哲学的“反向格义”也难免有这...
——以德为重。德,是儒家修身为政的重中之重和总体要求。“德不孤,必有邻。”(孔子)“德惟善政,政在养民。”(《尚书》)“德不称位,能不称官,……不祥莫大焉。”)(荀子)“德...
三是在人与自然和谐观念下形成了有着真正经济学意义上的超然卓识的财富意识。在中国人看来,财用出于山川,百物生于大地,大自然所提供的一切,包括山川、河流、海洋、草原、...
演讲人:李汉秋 李汉秋北京大学中文系1960年毕业后,在中科院文学研究所、安徽大学、南京大学长期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和教学。1992年起获享国务院特殊津贴终身。已出书五十多...
孔子思想在西方流传至少已有300年的历史。孔子学说被介绍到西方后,孔子就与希腊古代哲人苏格拉底、柏拉图一样享有盛名。他和莎士比亚一样,相信和谐、等级、社会秩序和奉行爱...
西方的儒学研究 18世纪时,孔子的学说是否为“纯世俗性”的问题在欧洲学术界引起了广泛讨论。这一讨论持续了一个多世纪。通过讨论,孔子思想基本上为欧洲学界所了解。到了20世纪...
中华民族的新道德必须与中国人意识和潜意识中的传统美德相承接,才能生根成活,才能持续发展。这样做也便于将潜藏于国人心中的传统美德复苏起来,培育起来。以什么德目代表传...
老子“生态智慧”的时代价值 老子“生态智慧”具有独特的时代价值。当代人类面临着诸多问题,最深层、最根本、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于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社会及其相互...
孔子与“亚洲价值观” 西方文明发展至今,其原动力几乎近于枯竭。西方一些饱学之士,转而在东方哲学中寻求新的泉源。美国学者傅高义(E.Vogel)的《日本第一》一书,呼唤西方学者开...
诚 为人之本。诚信是做人的根本,也是社会正常运行的道德基础。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被儒家称为“进德修业之本”、“立人之道”和“立政之本”。 我们经常...
三)老子“生态智慧”是“生态文明”建设中实现生态化转变的价值准则。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实现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特别是人的思想观念的...
长期以来,学界研究孔子,把《论语》视作唯一信得过的依据;并在有意无意之间把它当成了孔子乃至孔门思想的全面记录。而没有注意到《论语》编纂也是有重点的,也要遵循不与“六艺”...
老子五千言,流传两千多年,据说是世界上仅次于《圣经》发行量的一部人类文化典籍。之所以有这样历久弥新的翻译量、印刷量和阅读量,其根本在于它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恒常思辨、...
《老子》中的名言颇多,其中就有“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句话,如今有不少人理解为“治学越多,离道越远”,也就是把它作因为关系看待。前些年某报学术批评版就有一篇以这八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