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性既善,悉生万物,无不置也(资料图) 在道教看来,尊重生命,善待万物,正是大道本身拥有的普济美德的最好体现,亦是做人的根本与修道的必须。《素履子·履仁》指出:“好生恶杀为仁,爱人利物为仁,慈惠恻隐为仁,拯溺救危为仁”,“或救黄雀,或放白龟。惠封于伤蛇,探喉于鲠虎。博施无倦,惠爱有方。春不伐树覆巢,夏不燎田伤禾,秋赈孤寡,冬覆盖伏藏。君子顺时覆仁而功,仁功着矣”。 《刘子·爱民》亦说:“先生之治,上顺于时,下养万物,草木昆虫不失其所……草木有生而无识,鸟兽有识而无知,犹施仁爱以及之,奚况在人而不爱之乎。”由此可见,在道教重生思想包含着对天地万物的热爱及其慈悲仁爱的真情。ゴ缺仁爱,本爲道家千年优良传统。《道德经》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赤松子中诫经》说:“人为天地之本,当为善。” 草木有生而无识,鸟兽有识而无知(资料图) 《抱朴子内篇·对俗》说:“人欲地仙,当立三百善;欲天仙,立千二百善。”《感应篇图说》指出:“慈者,万善之根本。人欲积德累功,不独爱人,兼当爱物,物虽至微,亦系生命。人能慈心于物命之微,方便救护,则杀机自泯,仁心渐长矣,有不永享福寿者乎!” 这些经文把行善积德与修道成仙明确地联系在一起。一个人要想成仙,就必须慈爱万物,积大功德。道书中载述的成千上万的仙真事迹,无论其面貌、神迹怎样神异离奇,但普遍具备符合时代特征的高尚德行,遂至感通上真下降,度升天界。在这里,神仙不仅是修道成功的典范,他们的人性亦完善到极点。 重生慈悲的道德取向,必然导致戒杀放生的行动。《感应篇图说》指出:“大抵慈是善,放生实养慈术也”,“放生功德浩无边,安得富人不惜钱。寒士寡财须爱物,先持戒杀贵心坚”。《太上宝筏图说》说:“细物宜存保护心,昆虫也解报藏金。初生草木休伐折,麟趾他年送好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