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文之写作,旨在尝试解决一个问题,即是荀子哲学与权威主义之关系,究竟是如何?为什么这个问题会引起笔者的注意呢?实肇因于当笔者阅读现代学者有关荀子之著作时,有些...
荀子是先秦诸子的最后一位大师,其哲学政治思想集百家之大成;《荀子》之文,据题抒论,辞义宣畅,诸子之文,至荀子可谓一大变。然而相对于荀子哲学思想的研究而言,《荀子》...
摘要 :结合“后王”所处的时间和“王”与“君”双重身份两个主要线索,笔者提出荀子所言“后王”本义特指周公这一新论,并在分析荀子“法后王”思想的基础上论述了法周公与法...
一、礼节 在孔子和孟子时期,儒家所表现出的政治倾向和社会倾向是十分明显的。孔子直到他的晚年仍然不得任用,在他不得已退而整理《春秋》时,孔子仍然表现得十分委迤艰难,不...
五、八卦和大衍之数 《易传》的渊源也始于孔子。《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
荀卿,生卒年不详,是战国末期最杰出的思想家,大约生活在齐宣王末期(前301年)至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后(前221年)。司马迁《史记 .孟轲荀卿列传》有其生平事迹简介。他...
“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
本文提要: 孟子与荀子同为先秦儒家大师,但其关于人性善与人性恶的观点却截然相反。那么究竟谁的观点代表儒家原则?是孟子对而荀子错,还是荀子对而孟子错,抑或是二人都错?...
内容提要 :春秋、战国之际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制度转型期,诸子百家均为未来社会新的制度安排纷纷提出了各自的理论体系;其中荀子创设的“礼制”思想可谓不同凡响...
摘要 :“礼”是荀学的核心观念,荀子对礼的深度结构作了多方面的论述。从人间层面看,当礼作为社会秩序的依据时,它的深度结构体现的是社会交往理性;从形上层面看,作为根源...
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在先秦诸子中,孟子是对《周易》琢磨最透、领会最深、发挥最为出色的人,其特点是不讲卦爻,不拘泥文字...
周慎靓王5年 燕王哙5年 乙巳(公元前316年) 〇 孟子出吊滕文公 孟子在齐国时,滕文公去世。以前孟子与滕文公曾有交往,并帮助其推行仁政,故齐国派他作为使者前往吊唁。由于同行...
摘要 :荀子天人论是荀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部分。但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知与不求知、对庄子天人观的评价、人性定义与价值判断、对孟子人性论的评价等。这些问题的存在...
[摘要] 礼是荀学的核心观念。荀子从礼的外在形式与内在本质两个方面论证了礼的合法性依据。礼的外在形式具有缘饰人性的功能,它既可以满足人性对审美的欲求,又符合政治生活中...
内容提要: 本文对作为孟子思想核心的“四端”说形成的背景和时间作了考察,认为“四端”说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背景,一是与告子关于“仁内义外”等问题的辩论;二是在为仁政说...
显王42年 宋君偃后元2年 甲午(公元前327年) 〇 孟子至宋 孟子来到宋国,积极帮助宋王推行仁政。他认为要想实行仁政,就必须在宋王周围安排大量的善士,只有获得多数人的支持,仁政...
周烈王4年 己酉(公元前372年) 〇 孟子约生于此时 孟子,名轲。邹国(今山东省邹县东南)人。战国时思想家,儒家代表人物。 【文献】《史记·孟轲荀卿列传》:“孟轲,邹人也。...
《孟子·尽心上》有一章:“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虽短短数语,儒家思想的几个重要观念:诚、乐、恕、仁均含于其中。而其义...
第一节 引 言 《周礼》一书与《仪礼》、《礼记》并列,统称为“三礼”,而且《周礼》还被推为“三礼”之首;它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有学者以为:“我国后来之经济制度...
内容提要 《哲学研究》去年第2期发表的刘清平先生的论文,以《孟子》中“窃负而逃”和“封之有庳”两事为案例,证明这些传统中公认的美德,其实是一种腐败行为,这些行为对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