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是语素文字,总数非常庞大。汉字总共有多少字?到目前为止,恐怕没人能够答得上来精确的数字。关于汉字的数量,根据古代的字书和词书的记载,可以看出其发展情况。 秦代的...
如今的菜,鸡鱼肉蛋,倭瓜葫芦,都包括在内。上街买“菜”也好,酒店点“菜”也罢,“菜”早就既包括素,也包括荤了。但在古代,“菜”只有蔬菜之义,一点也没有荤味。那么,...
在汉字里,最容易认的字莫过于“一”。 “一”字,不仅笔画简单,而且语意直白,中国人只要认字,必先认识“一”字,也算是万字从“一”始吧。然而,在中国人的话语世界里,“...
...
中国的文字具有特别的魅力,举个例子,扁担倒在地上,就是个“一”字;人躺下叉开双腿就是个“人”字。不用上学堂,不用进私塾,不识其他字,这些字总是认得的。 象形文字不同...
...
徐中舒主编 《甲骨文字典》卷九“ 卯 ”条为:“从二欠相对,象二人张口相向之形,为向背之向初字。与《说文》卯字篆文略同。”这其实解释的是“向”字初文,误系于“卯”条下...
(老):从字形来看,是一个头发很长,拄着拐杖的人的样子。汉字学的六书理论认为“老”和“考”是通过转注的方法产生的汉字,即许慎所谓“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
“春”是个会意兼形声的字。甲骨文的“春”字,由一“日”三“木”(或二“草”)和“屯”字组成,其中“屯”(zhūn)既代表“春”字的读音,同时又是草木嫩芽的象形,整...
“我”在古代是一种兵器,不是现在第一人称代词“我”的意思。现在的“我”与“伐”、“战”、“戟”、“戣”这些打打杀杀的字长得很像,说明“我”在古代与它们是近亲,与现...
...
阅读书报,不时可见“巾帼”这一名词,尤其在每年“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前后,这一词在公众场合的出现频率更高。记得年少时,一次,我参加灯谜会,有一字谜的谜面为“统一中...
在古今名人的题墨中,有一些刻意缺写某字笔画的情况,其意义深刻,有的成为独特的传世佳作,意趣盎然,兴味无穷。 山东曲阜孔府大门上有副对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
...
“克”字在《诗经》中共出现了38次,但多见于《雅》《颂》中。 “克”与“掊”字组成“掊克”,出现1次,为动词,指聚敛、搜刮。《大雅·荡》:“曾是彊御,曾是掊克。” “克”...
今天“中国”的概念非常明确,但是历史上,这个词的含义是逐步变化的。我们现在发现的最早的证据,是在陕西出土的一个古代的器物“何尊”上的铭文,其中已经出现了“中国”两...
...
杨怀源在2009年第3期《辞书研究》上撰文指出,“中国”一词的义项可以归纳为: ①上古时代,我国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一带,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而把周围其他地区称为四...
甲骨文的“零”字,上从雨,下面3个点像大水滴之形。后来水滴形讹变成口形,但其会意仍然不变。而“零”作为从雨令声的形声字,则是后起的字形,即细碎散乱之物。(北京大学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