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娇 洪皓(1088-1155),饶州乐平(今江西乐平)人,北宋著名的爱国重臣。他年少得志,二十七岁中进士,殿试中文才超群、对答如流,在南宋任礼部尚书时受命出使金国,被扣留...
文/吴娇 导语: 《诗经卫风伯兮》有语曰“焉得谖草,言树之背 ”,言萱草可解忧,是以萱草又名忘忧草,古时候游子远行前,会在母亲的住所旁种上萱草,以慰藉家中母亲的思念。不...
文/罗日荣 曾国藩说为官者当有五勤:“一曰身勤:险远之路,身往验之;艰苦之境,身亲尝之。二曰眼勤:遇一人,必详细察看;接一文,必反复审阅。三曰手勤:易弃之物,随手收...
文/朱荣智 台湾地区在推行齐家之道方面,大体上可以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三方面加以说明。 一、家庭教育 台湾地小人少,也没有什么重要的矿产资源,四面环海,除了农...
文/唐君毅 (一) 学问之道,本不限于读书。德性的修养,内心的开悟,是一种学问。这并不必须要读书。所以不识字的武训,可以成圣成贤;不识字的慧能,亦能悟道。艺术的创造、...
文/侯会 在电脑上敲下这个题目,刚好被站在身后的老伴看到了,提醒说:打错了,应该是“破除读书无用论”!我说:没错,“无用论”要破,“有用论”也要破。 “读书无用论”由...
知人善投与知人善任具有双向互动效应,表现为求职择业的智慧与察人用人的眼光。两者若能相契共鸣,就堪称是珠联璧合了。一个有才华的人,最大的愿望就是显身手,展抱负。为此...
文/曹鹏程 读书行为的本质,其实就是思想之间的交流。从“有求”的读书上升到“无求”的读书,重新思考读书的“有用”与“无用”,是我们每一个人,也是一个民族必须思考的问...
文/白 龙 有位家长曾略心酸地讲起一件事:每天下午放学去接孩子,总是要等到同学们都走空了,孩子才不紧不慢地出来。经过询问才知道,孩子是嫌弃自己家里的车子不够高档,怕...
文/戴荣里 自从离开山乡,书就成了一生的相伴。闲来能做友,忙时能帮手;失意时她最体贴,成功时她最冷静。 书是故乡的灯。初到铁路工程队,血气方刚。时常想家,排遣的方式就...
顾亭林《日知录》曾引用《论语》里两则话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是当时北方人易犯的病。而“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则是当时南方人易犯的病。其实此二病乃一病。正因为...
如果我们在世界里有了知识而不能了解,有了批评而不能欣赏,有了美而没有爱,有了真理而缺少热情,有了公义而缺乏慈悲,有了礼貌而一无温暖的心,这种世界将成为一个多么可怜...
家风是指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价值准则或精神基因,它影响着后辈们的言行和成长。中国历来重视家庭教育与家族传承,南北朝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宋朝陆游的《放翁家训...
文/王兆贵 “好学才能上进。”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我们的干部要上进,我们的党要上进,我们的国家要上进,我们的民族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
文/白龙 我们在阅读中学着和自己对话,正如我们在终极的意义上独自面对人生一样。在某种意义上,阅读是对庸常生活的救赎,让我们得以暂时跳脱出琐碎的眼前之事,对永恒之物进...
文/佚 名 我国古代的小学教育主要是私塾教育,私塾老师用一年多的时间就能让儿童过了识字关。学习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是让儿童背诵认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
读书是天底下最美好的事情之一,且不说书中自有“黄金屋”、“颜如玉”,最起码,读书确实能够给人以力量,启迪人以智慧。来看看国学大师梁启超的是怎样谈读书的吧。 【甲】修...
文/夏 海 结合人生去读书,感同身受、融会贯通,细细品味书中的喜怒哀乐,深深体会蕴藏在文字后面的历史真实、科学道理、人心善良和审美情韵 两千多年前,荀子说:“学者非必...
文/吴娇 夏完淳(1631-1647),字存古,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松江)人,明末著名诗人、民族英雄。他因抵抗清兵被捕入狱,他自知命不久矣,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家中老母,愧疚不能...
本文是钱穆先生一九七四年九月在韩国延世大学的讲演 要谈中国历史上的传统教育,首先应该提到中国传统教育中的精神和理想。此项中国传统教育中的精神和理想,创始于三千年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