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其它 >

儒学价值不在普世性 而在独特的人生智慧(2)

http://www.newdu.com 2017-12-06 龚鹏程博客 龚鹏程 参加讨论

    二、 人
    要讲人生的智慧,先说人。
    中国人重人,谓天地人为三才,讲宇宙万物人最贵,强调人与禽兽的不同,说人最灵,具有与禽兽没有的良知、礼仪等。这些观念和讲法,在我国因为早已耳熟能详,所以几乎没有人注意到它其实是一套极其特殊的讲法,西方就绝对没有这样的人观。
    因为中国人讲的这个“人”是普遍的,如天地人三才、人禽之辨的人,都是指所有人。西方则自来无此普遍的人的观念。人是分类的,希腊城邦中,人专指公民,即成年男子。女人、小孩、奴隶皆非公民,都不是人,只是公民之财产,与其牛羊相若。到了中世纪,人的位格更往下降,全部都成了奴仆,即上帝之奴仆。要到文艺复兴以后,才有“人的发现”,到启蒙运动以后,才“除魅”解除了上帝在人身上所施的魔咒,苏醒过来,可以用自己的理性之眼看清世界,认识自我。人也须至此时,方能由上帝奴仆之身份解放出来,开始做人。
    可是人仍奴役着人。由上帝哪儿解放出来的欧洲人大规模进行海外殖民,大量使用奴工,以促进其工业化、资本主义化。人人生而平等,天赋人权等概念虽由洛克到美国独立运动都人提出并拥戴着,但这个“人”难道真的包含了所有的人吗?
    直到美国南北战争之后,林肯解放了黑奴,“人人生而平等”才总算在法律上落实了。但凡熟谙欧美社会文化者都晓得,种族歧视、性别歧视仍是潜在的真实,讳言而不可免也。
    此岂中国人所能体会乎?在中国,观念上从来就是人人平等的。人指一切男人女人小孩业童等。“人子”在西方专称耶稣;在中国,则陶渊明告子书就说:你要善待仆人呀,“彼亦人子也”。因此中国的仆童丫鬟,与西方的奴隶从来就是两回事。史家社会学家对此曾有无数考辨,但最基本的分判正在于此。在中国,他们是人;在西方,则此辈都不是人。
    在中国,说不是人、不像人的,都不称其性别、身份、种属,而是指其道德。人禽之辨,辨的就是这个。
    人由于具有良知,故才不同于禽兽。禽兽指的是自然的生命:饮食男女,本乎生理欲求;强凌弱、众暴寡,由于生存竞争。可是人的社会不是这样的,可以舍身取义、可以救孤赡弱,要辞让老幼,要保护妇孺,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一切都逆反于自然的竞争拼夺状态,所以才叫做人文。
    这是人特有的品德,其根源则是本心、良知、善性。西方则否认人有此良知,除非他是上帝。所以西方的人绝不可能“穷理尽行以知天”,绝不可能具有这种超越性。如此,事实上便是号称为人禽兽而不是人。近世西方把禽兽世界的逻辑:“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拿来作为人的进化原理,更是把人降而与禽兽社会相等了。
    事实上,说人是禽兽还是好的呢,在西方更常见的乃是,人还不如禽兽的状况。例如资本主义社会中有钱阶级以猫狗等为宠物。物的地位不仅与人相若,多半还高于人,怜爱呵护,远甚于他对于社会上的一般人。猫食狗食之精、贵,猫狗医药旅馆之富、洁,远胜于城市底层之民氓。电影电视上,杀人屠命乃是司空见惯了的,凶残之细节可以巨细靡遗;但你播出虐杀动物的镜头试试,定教你吃不完兜着走。爱护动物者,是宁肯生剐活人,也不能让动物被吃或受一丁点委曲的。如此如此,人之尊严云乎哉?
    印度文化,因根植于种姓社会,所以也同样无此普遍之人观。
    中国人常相信佛教是慈悲的,强调众生平等。实则这是佛教进入中土以后的变化,创立于印度的原始佛教绝不如此。佛教虽说对印度教颇有改革,但毕竟诞生于种姓社会中,种姓观念终不能免,因此仍旧主张女人不能成佛、一阐提也不能成佛。
    女性不只不能成佛,也不能成菩萨,不能成为转轮王。要成,只能修炼到转世轮回成为男人。这是佛教的基本观念,所以你看南传上座部佛教均是男性僧伽,早期佛教壁画及雕塑中也看不到女性的菩萨,包括后来在中国人人崇拜的观音娘娘,在早期云冈龙门石窟中均是男性。后来女性的观音业已深入人心,所以中国信徒只好用各套说词来解释,说观音是男身女相啦,是菩萨无男女之别,而或显男相或显女相啦,甚或根本坚持观音乃妙善公主修成正果,本即女人等等。
    殊不知佛教原先正是重男轻女的,不但女人不能成菩萨成佛,女人也不被准许出家。而后佛陀虽然同意了她姨妈加入僧团,开了女性出家之门,但却制定了远比男性比丘更严苛的戒律,且规定比丘尼的地位须在比丘之下。
    纵使如此,比丘尼戒在印度南传佛教地区仍旧传不下来,十一世纪之后就仅存在于中土了。一九九七年,我随台湾星云法师去印度菩提伽耶传戒,才将比丘尼戒回传印度。一时尼泊尔、不丹、斯里兰卡等地的女性修行人蜂拥而至,视为盛事,令人慨然。证明了女性在佛教文化圈中发展之艰难。
    达赖喇嘛几次来台湾,对比丘尼和女性信徒之活力及地位感受深刻,回去便交待底下人研究恢复比丘尼戒及提高女性地位等办法。考察的人来了好几拨,可是迄今也尚无结果,可见要扭转这个佛教老传统有多么的困难。佛教只有到了今天中国社会文化体系中,方能逐渐转化成今天这个局面。
    至于一阐提不能成佛的问题,则是种姓制度的哲学化反映。
    因种姓制度是对人先验地界定。这种对人的界定,还不只是一般说的血统问题,而是说人的性质犹如物种般有差异。故在种姓制度下,不同种姓间的高低级差异并不能通过通婚等任何方式改变。
    这种情况,佛教由人性论上做说明,谓性为种子。像阿赖耶识就是种子识,含藏一切。依此观点,成佛之先决条件即是须这个人有佛种。若非佛种或无佛种,则种西瓜,无论如何也生不出葡萄,绝无成佛之可能。“一阐提”即属于“焦芽败种”之人,多生惑业,无明障蔽,故决不能成佛。
    佛教传入中土以后,僧家皆主此说,晋道生法师才开始讲人皆有佛性、皆可成佛。当时众皆哗然,斥为异端,道生法师说法遂没人要听。以致他只好对着石头去说,据说顽石为之点头,留下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而反映的却是欲扭转印度佛学思路的辛酸。
    后来此说渐渐获得汉地信众之支持,才普遍推广开来,成了正宗。但却引起了玄奘法师之疑惑,远去印度一探究竟。玄奘历尽千辛万苦,回来后宣讲唯识,正是反对道生以来之说的。
    其弟子窥基曾问师傅何种理论可以对外讲述,玄奘即说:“五种性说,许尔流传。”种性说,便是种姓制度的心性论显示。此为印度大传统所使然,但与我国儒家“人皆可以为尧舜,涂之人皆可为禹”的传统绝异,故虽以玄奘之声望、学识、地位,这种种性说毕竟仍不能在中国流行,二传而绝。一直要到清末才获得复兴的机会。
    一阐提不能成佛与人皆有佛性,涉及的正是人有无良知的问题。本心良知是人可以超越自然禽兽生命的内在依据,儒家认为人皆有此,印度传统及基督教传统则不承认,故其所谓人并不能是真正的人。诸位不要以为这是骂人的话,用基督宗教的词语来说,上譬如牧人,人只是他放牧的羊罢了。
    由于人观不同,所有文化内涵也就都不一样。
    例如礼仪,外国当然也有礼仪,但礼的性质与中国相同吗?
    西方之礼,重点一在区分社会身份,因此其礼主要是在贵族社会中施行的,用以区别贵族与平民,其内部亦以不同之礼仪来区分其权位阶级、显示身份与权力。市民阶层崛起后,有钱人上升为贵族阶层之同侪,故亦开始模仿贵族之礼。
    中国之礼,在古代固然也曾如此,所谓“礼不下庶人”。但自春秋以降,尤其经过儒家整理推广之后,礼早已遍及于整个社会,成为每个人都应具有之素养,甚至成为人禽之辨的据标,是人之所以为人之基本条件。这是与西方之所谓礼迥异的。
    其次,西方之礼只是礼仪,在衣饰、妆扮、摆设、行头、仪节上讲究。中国人讲礼,则主要是内在的敬,敬天敬地敬人,故云:“礼乎礼乎,玉帛云乎哉?”西方论礼,无此境地,亦无此性质。
    三,西方之礼,范围甚窄,只在特殊场合时日才有礼之施用问题,礼不是施于天地人各方面的,中国则不然。故西方人看中国,十八世纪以来,老说他们是法治,中国是礼治。
    他们理解的所谓礼治,当然不甚确洽,只把礼教类同于习俗,或统说曰礼俗。但其形容仍足以显示中西之别,因为他们绝不会自认为有礼治,只说自己是法治。礼若只是风俗,他们难道就没风俗吗?可是他们也绝不会说那就是礼。他们用风俗来形容、想象礼,其实就是体会到礼在中国乃是于一切社会生活之中无处不在、无施不入的,故以风俗习惯来形容。
    而事实上,在中国,礼便是文化的同义词,整个生活方式及其内涵精神价值都称为礼。人生不能须臾离之,故曰:“人而无礼,不如揣死”。礼就是人文的代称。这种人与礼的连结,也绝对是西方所无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