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其它 >

儒学价值不在普世性 而在独特的人生智慧(7)

http://www.newdu.com 2017-12-06 龚鹏程博客 龚鹏程 参加讨论

    七、何谓有意义的生活?
    人活著有什么意义?佛教、基督宗教都说没意义,人生是苦、是罪,唯求解脱。儒家不然,认为极有意义。意义何在?
    儒家说:人性本善,所以人生最终的成就即是完成善,《大学》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小善成己,大善成物,成为善人,也就是仁者。
    由性本善到成就为善之历程,即是儒学之“学”的工夫与内容。
    其工夫,一为存养,原有的本心良知别丢失了,别被狗吃了,须守而勿失。其次还要扩而充之,涵养性德,使其充盈,渐有浩然之气。这些,综合起来,称为“明明德”。
    第二,良知本善,但世间物事纷纶,人处其间,要能择善而从,则须有见识。没有这种见识,仁者就可“欺之以方”。孔子说仁者无智,其弊在愚,孟子说徒善不足以自行,均就此言之。
    如何培养这明辨是非之识见?《大学》说要格物、致知、慎思、明辨、博学、审问。儒者须致力于这种学,否则行善便成空谈。相传有位大官致仕,临陛告别,皇帝十分不舍,问:“爱卿远去,优游林泉,有什么临别赠言,好让我依循的吗?”大臣说:“愿陛下亲君子而远小人。”皇帝哈哈大笑说:“这,谁不知道呢?问题是谁是君子、谁是小人难以分辨呀!”许多宗教家劝善,也只说要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忘了什么是好才是关键,徒使此类劝善语变成是一则好心的空话,儒家则不如此。
    相较之下,道家主张是非不必辨,要“是非两行,和之以天倪”,以道观物,超越是非,故反对学,说“绝学无忧”“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佛家主张是非双遣,不思善,亦不思恶。其学也自与儒学不同。
    以上两路,可大体分为“尊德性”与“道文学”,但两者又非截然异路。两者的关系,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主张,但基本上都应具备,偏行其一,便非儒学。
    此学,行之于己以外,还需推拓于社会。在政治上,要求拨乱返正,说:“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在社会上,一方面利用教育,一方面透过社会工作,例如建立善堂、积极劝善等等。总之,期待造就一个善世界。
    这个善世界,又是真善美合一的。本乎诚心,故真。秩序厘然有当,故美。儒者即以创造这样的生活世界为其生活之最大意义。
    这种人生智慧,儒者认为适用于任何人,因此我们不妨说它具有普世性。不过,由比较文化研究的角度看,它其实甚为特殊,具独特性,与佛教、基督宗教诸文化传统颇不相同。未来它能不能成为普世的,则须看我们能不能予以深化及推广,但在目前,我觉得首先应认识它独特的价值、品味它深刻的智慧,不必急著与以基督宗教为内涵及标准的所谓“普世伦理”去挂钩。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