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的话:本篇文章作者杰弗里N.瓦萨斯特罗姆(JeffreyN.Wasserstrom),印地安那大学的中年教授,是一位具有强烈批判意识的汉学家。他曾发表和出版多种文章和书籍,对美国汉学界的学术...
(一)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国际汉学研究成为中国人文学术一个新的增长点。汉学这个名词逐渐活跃起来。它从一个比较普通的边缘术语提昇为得到广泛关注的一种话语。不少大学成立...
鲁迅研究早已被国外学者称为“鲁迅的被接受”,而成为一种国际性的文化现象。按 照鲁迅“政治先行,文艺后变”的观点对此加以考察,很容易发现国外鲁迅研究始终受 到国际风云...
考察20世纪西方汉学的起点,必须谈到清末传教士在这方面的活动。同时研究在华传教事业也不能忽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在一定的意义上,传教士不仅在华传播西学,而且向西方...
汉学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受制于中国历史的更迭,也受制于西方社会的变化,这就是以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为研究对象的汉学发展的基本轨迹。从以法国为代表的“Sinology”(汉学),到...
引子 已故哈佛大学本·史华兹教授(Benjamin l Schwartz,1916-1999)于1964年发表了《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In Search for Wealth and Power:Yan Fu and the West,1964)(下简称《严复》)。该书发表后被公认...
阿列克谢耶夫(В.М.Алексеев),中文名为阿理克,是俄罗斯汉学史上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人物。他在圣彼得堡大学接受了俄国古典汉学的熏陶,毕业後访问欧洲各国汉学研究中心...
孔飞力(Philip Alden Kuhn,中文译名一为孔复礼)教授, 现为美国哈佛大学历史系教授及历史与东亚语言研究所所长, 亦为美国文理研究院(American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院士。在历史学...
一、认识汉学和汉学研究 汉学是西方学术界有着独立传统和声誉的一个学科。它的产生和发展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果,是西方学者关于中国文化的一种文化选择。同样,我们的汉学研究...
1895-1945年,台湾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长达50年之久,作为殖民宗主国的日本为了统治台湾人民及更有效的搜刮台湾富源起见,在当时就着手展开了一系列的调查,至于学者研究的...
中国文学思想的研究既可以从自身的文化语境出发,也可以从他者的文化语境进行反观。在当前多元文化得以倡导的时代,两者有机的结合显然是有意义的。作为一种源自异域的文化资源...
概 述 在东西文化交流上举足轻重的哈佛燕京学社,是由美国铝业公司创办人查尔斯·马丁·霍尔的遗产捐赠而建成的。霍尔1863年12月6日生于俄亥俄州汤普森镇一寒门传教士家庭,1885年...
作为中国人,如果我们上楼时打算以电梯代步,一定会自然而然地说“坐电梯吧”。仔细想想,实际上除了电梯间的服务员之外,几乎所有的人进入电梯之 后都是站着而不是坐着的,那...
西方“阐释学”(Hermeneutics)的研究对象是文学批评中的“解说”方法问题。从狭义的观点来看,解说一部文学作品就是用分析、释义和评论的方式对作品中语言的含义加以阐明,其特点是集...
澳门曾经是世界早期汉学活动的中心之一,其汉学活动早在明代中叶葡萄牙人入居澳门后不久就开始了。当时,在澳门活动的汉学家主要是以耶稣会士为主的天主教传教士。到明朝末年...
博学如钱钟书当时也未能看到《遐迩贯珍》,否则他当不会认为汉译的第一首英诗是郎费罗的《人生颂》。 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做过的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创办中文...
一 在我国,关于会馆史的研究,大体始于本世纪20年代。1925年5月, 郑鸿笙发表了《中国工商业公会及会馆、公所制度概论》〔1〕一文, 堪称会馆研究的第一篇论文,他认为会馆、公...
1938年12月12日在瑞典学院诺贝尔奖授奖仪式上的演说 我在考虑今天要讲些什么时,觉得不讲中国就是错误。这完全是真实的, 因为虽然我生来是美国人,我的祖先在美国,我现在住在自...
一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弥漫着一股经久不衰的西藏热,但西方人对西藏的热爱并非是一种超越自我的爱,而是西方“东方主义”的一个经典实例。简单说来,西方人视野中的西...
唐代贞观九年即传入长安的景教(基督教历史上著名的聂斯托里派),其史踪一直扑朔迷离。其何时消失,缘何消失,又何以以新的形态在四百多年后的元代复兴,都是有待澄清的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