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清虚道人 道家最具有传世价值的经典非老子《道德经》莫属。相传,当年老子见周之衰而隐去,因受关令尹喜邀请遂留下五千文。现如今,《道德经》早已经超越了道家范围,成为...
文/牧之 “太一”一词在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中都有大量出现,它大概有三种语义内涵:第一,“太一”作为天文学的概念,指的是太一星,即北极星;第二,它作为宗教的神得到人们...
文/武当玄拙 在道教的神仙信仰体系中,赤松子是一位有着相当高神阶的上古大仙。书中记载,赤松子是神农时期的雨师,具有“随风雨而上下”的神通。《淮南子齐俗》中写道:“(...
文/刘一明 道教典籍浩如烟海,先不论典籍数量与内容的多寡。仅从分类目录中便有:三洞、四辅、十二类由此可见一斑。在诸多典籍中有:本文类、神符类、玉诀类、灵图类、谱录类...
文/牧之 唐末道士杜光庭的《墉城集仙录》,可以说是中国道教史上现存的最早的一部女仙传记。该书中把其中的三十七位女仙分为好几类,居女仙之首的是“圣母元君”,其后是以西...
文/李远国 李黎鹤 灵魂观是一切宗教观念中最重要、最基本的观念之一。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指出:原始宗教信仰经历了灵魂精灵神的发展顺序,灵魂观念始终是宗教的一...
文/李远国 李黎鹤 道教将宇宙整体分成三十六层天,以及无尽宇宙空间之外,还详细描述了和地球空间相连的各个空间,这就是洞天福地。所谓洞天福地,是指天地之内的神圣空间。它...
文/武当玄拙 太上道祖在五千文圣典的开篇即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是不可以言说的。纵然人们试图从多个方面对道的存在作出解读,但均是对道的某一种情...
文/李远国 李黎鹤 中国有着悠久的文明,距今六千多年前,在黄河、长江流域就已出现了早期的农业活动,随着农业在人们生计活动中的比重增大,人们对土地的依赖性也就越来越强,...
文/清虚道人 一提到道教历史,学界和宗教界对起源问题的判断会有很大不同。学界的普遍观点认为,道教作为一种宗教形式,是立足于教主、经典和宗教组织三个基础上而产生的。在...
文/陈景展 臊鼠夸他自己香,刺夸他身子光。谁肯当场言己过,张口只说人不良。如此要走天堂路,神仙不值纸半张。余辈说下这些话,我合旁人皆一样。 刺猬(资料图) 这段文字董真...
文/行苇 自从著名历史学家陈垣先生写作《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将全真道等视为新道教,这种观点为学界及社会各界乃至道教内部所广泛接受。至于“新”在何处,则说法颇多,其...
文/武当玄拙 《周易》是一部对古代哲学、史学、文学、宗教学乃至天文、历法、地理、医学、法学、数学等诸多学科产生了深远影响的著作,对周易的研究自西汉后逐渐形成了专门的...
文/行苇 “出家”这种形制何时出现于道教,目前已经难以考证,正如陈耀庭先生所说:道教的出家制度主要是道教修道生活的必然结果,除了教义要求淡泊清静之外,因为住山清修,...
文/陈景展 想下便宜不敢做,做怕王法伤我身。举念对人说不得,如何能以见鬼神。公若要上人物考,当在此处细究论。 太极(资料图) 《人物考》是指的被载到史册上的,人人都知道...
文/观芸道人 在学道路上,有一些道友愈发精进,也有一些道友因为种种原因而“改变方向、去向他处”,他们在哪里呀?我归纳了一下:不访师而拜师毁掉一批;求神通起疑心消失一...
文/李远国 李黎鹤 《老子》又名《道德经》。关于它的作者,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厉乡曲仁里人。他曾做过周朝守藏室之...
文/李信军 据史记载: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县人。少年时即会做文章,曾在三辅游学,因入京师,观太学,通《五经》六艺。 张衡(资料图) 并说他:“长于机械,精研阴阳、天文、...
文/牧之 王羲之,字逸少,山东琅琊临沂人,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曾任右将军,故又称“王右军”。他的书法“翩若游鸿,宛若游龙”,其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
文/陈景展 任公走尽天下路,到处都是一个理。天也就是这个天,地也还是这个地。不合人交无烦恼,但合人交有是非。背时只受背时难,千万莫谄兴时的。 天下理一(资料图) 这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