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贾来生 玉皇行宫已成,能够确保兴隆山道教宫观管理和道士行为规范的丛林制度也已经被确立,但是追求完美的刘一明并没有就此停止。如同一首诗所说,“老牛明知夕阳斜,不用...
文/贾来生 嘉庆二十年(1815年),刘一明这位八十二岁高龄的白发老人将《会心集》未收的自作诗词、歌谣、楹联和书信、传记、笔记、募疏序、墓志铭等汇编成《栖云笔记》,写了...
文/贾来生 用“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两句来概括刘一明的一生,那是再恰当不过的了。刘一明在修观建庙、复兴道教名山栖云山以及钻研经典、著述度人等多个领域里长袖善舞...
文/贾来生 嘉庆四年(1799年)夏天,天气暖和,兴隆山迎来了一年中最美好的盛夏时刻。经过近三年有针对性的不懈练功,配合以针灸按摩,刘一明终于风湿腿症痊愈。 到了深秋,满...
文/贾来生 刘一明在固原谢家住了数月,将怀念、赞颂谢祥的《挽谢瑞英歌》和劝导谢家后人的《醒心歌》等写好后就离开了谢家。此行,他渡过黄河,前往银川。 渡黄河,至银川(...
文/贾来生 十二月时,兰州过来的一个信士告诉他好友赵贵去世。羽化前三天,赵贵将自己所有衣物都散给了穷人。羽化那天晚上,赵贵穿戴整齐,一个人住在酒楼上。半夜里,楼房起...
文/贾来生 刘一明虽然经年累月、东奔西跑地为修观建庙忙碌,兴旺了陇原一方香火,但是他的内心深处,一直没有放弃臻于内丹至境的追求。因而,在停工之时,刘一明又背上他的药...
文/牧之 潘茂名于西晋年间诞生在高州浮山潘家村。他年青时云游四海,修炼道家丹鼎术;晚年隐居高州观山,潜心从事丹膏丸散的制作。他淡泊名利,不喜爵禄,朝廷三召而不至;他...
文/贾来生 离开了李鼎实,刘一明到凤翔太乙村,拜谒老师龛谷老人墓,撰文述其功德,并立碑以志纪念。做完这些,他又回到南台山。在南台山,他经不离手、功不离身,还给弟子们...
文/苌均 许迈,字叔玄,小名阿映,丹阳句容人,出身显赫大族。许家冠冕相承,然而许迈小时候就有恬淡安静的气质,不仅不慕仕进反而喜好道教。常常醉心在探索深邃的道理中,还...
文/万法勇 林道玖(公元1224-公元1307年),南方昊圣妙道真人,字世元,宋嘉定十七年三月初九日出生于金沙滩岸边的财主村。 生于一幽静村庄(资料图) 据明代正德年间的《琼台...
文/贾来生 乾隆五十年(1785),刘一明又回到兴隆山,第三次率领信士重建这座道教名山。这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信士们重建热情高涨,有的将钱粮送到山上,有的主动外出...
文/贾来生 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刘一明又督工重建了三大士殿。时已暮秋,适奉谢祥之母杨孺人大寿之际,为了感谢对谢祥及其兄弟对兴隆山重修工程的善举,刘一明和谢祥...
文/贾来生 46岁的刘一明,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夏日里的一天来到“一岭一壑俱带秀气,一峰一峙皆有奇观”的兴隆山,并且“爱山水之佳,因留此地”之后,除去曾有几年短暂的...
文/贾来生 多次兵燹加上年久失修,兴隆山的庙观风雨飘摇,破败不堪。有的庙观只留下个庙基,早已复归茂林修竹。上山的道路为荆棘所遮蔽,草丛中兔走鸟飞,还有一些珍稀的动物...
文/贾来生 刘一明出外募化。当他路经阿干镇时,遇到了当年的故交狄公。狄公问刘一明栖云山工程是否竣工,刘一明说只是修了灵官殿和洗心亭。狄公说,此山衰败了很长时间了,仅...
文/贾来生 1781年的冬季,天气格外寒冷。兴隆山的海拔比较高,山石冰冻,不能施工。工匠和信士们只得归家休整,刘一明此时也下山云游。这次云游,一是为了结善缘、募善款;二...
文/止水 读李远国教授《洞天福地岳麓山:千年圣地多殊感,群鹤翔飞岁岁来》一文时,笔者正在长沙。第二天一早,便上山至云麓宫寻访。 直上岳麓三千丈(资料图) 岳麓山,是长...
文/贾来生 金天观是兰州最大的道教宫观,由明代肃庄王移藩兰州后兴建。刘一明在为金天观题联做对之后,还为当时金天观供奉的,明代肃王时的住持孙碧云真人写了《碧云孙真人传...
文/贾来生 十月里,刘一明离开兰州去了岷州。行至颜家大庄时,遇到一场罕见大雪,他只得在一古庙中栖身。当夜,雪下得很大,深过尺余,银装素裹。第二天,他踏雪艰难前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