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永豪 先说一个《三国演义》中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魏武伐蜀,至汉中不得进,欲弃之,发令曰:鸡肋。众不悟,杨修曰:“弃之则可惜,啖之则无得。” 曹操与杨修(资料图...
文/朱 “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是孔子的政治理想;“回复三代”是后世不少和儒者和政治家的毕生心愿,比如王阳明就指出:“唐、虞以上之治,后世不可复也……三代以下之治,后...
文/王永豪 《宋史卷四百三十五儒林五胡寅列传第一百九十四》载有康侯训侄的故事: 宋胡安国,字康侯。弟之子寅,少桀黠难制。安国闭之空阁一年,上有杂木,寅尽刻为人物。安国...
文/林觉 近年来,儒家的经典教育已经从社会机构走入校园课堂,儒家经典对于中国人在德性塑造、人格养成方面的意义,得到越来越多的肯定。目前常见的作为教材的儒家经典,以“...
文/朱 孔子深知“言之不文,行之不远”的道理,在《春秋》写作上他对遣词造句非常考究。全书篇幅不足两万字,却将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理得很有头绪,堪称事、文、义结合的典型...
文/林觉 “节哀顺变”是在吊丧时,吊唁者对逝者亲属最常说的一句慰问之语。简单四个字,蕴藏着古人对礼制与人情关系的深刻洞见。但这四个字源出何处?本义是什么? 古人守孝(...
文/凌俊峰 子路问于孔子曰:“君子亦有忧乎?”孔子曰:“君子,其未得也,则乐其意;既已得之,又乐其治。是以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
文/王永豪 中华文明是比较早熟的,农业立国的早熟理性使神性的光辉在民族史上过早凋敝黯淡。对未来的探索,人们早早将目光由天投向地,由神转向人,由求神问道变为鉴古知今。...
文/陈娅妮 见其可欲也,则必前后虑其可恶也者;见其可利也,则必前后虑其可害也者。《荀子不苟》 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资料图 图源网络) 《荀子》的《不苟》一篇,与《修身》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