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新易家的理论建构 --评张其成博士的“易学四书” 任俊华 在当代中国的青年学者中,张其成的学识、才华、成果以及在学界的影响,都是比较突出的,他曾主编我国第一部大型工...
《颜钧集》与明代中后叶的平民儒学 陈寒鸣 明代中后叶,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阶层的兴起,加以王阳明心学思潮的激荡,儒学呈露出由庙堂返民间,由经院之学而向大众化、通...
关于16至18世纪之“中学西渐”的反思 张允熠 (中国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16至18世纪中学西渐,欧洲出现了一个“中国热”。在“中国热”和“中国化”的思潮中,中国哲学被德法英等...
传统与道统 ——儒家文化生命的历史意识 朱人求 [摘 要] 在儒家文化中,传统与道统分别指向生命对历史文化的态度和生命在历史文化中的地位,它们共同体现着人类文化生命的历史意...
论实学的基本特征和学理依据 邓曦泽 摘要 :实学作为实学何以能成立?实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怎样处理实学的形上与形下的关系?本文认为,形下指向是实学的基本特征。形下指向在某种...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纪念张岱老逝世一周年并向衷尔钜先生进言 王达三 一、哲人昔逝与后辈永怀——我为什么写这篇文章? 2004年4月24日清早,我还在睡梦中,一位朋友打来...
儒门内的庄子 杨儒宾 内容提要 :先秦没有道家的概念,道家的概念及系谱是两汉的史家整理先秦文献时建构出来的,根据司马迁及班固等人的解说,庄子师法老子,隶属道家。两汉史...
“接着讲”与“天地境界” 蒙培元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中国思想史研究通讯》第五辑 冯友兰在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时,提出“接着讲”与“照着讲”的区别,并申...
意欲外向开展之儒学新进路 ——以《荀子》礼、法思想为中心 杨 瑞 荀子乃先秦最后之儒学大师,其学上承孔孟,下启秦汉,杂糅诸家思想之精华,传经论学,立异创言,着意在“外王...
中国文化史的新方向:一些有待讨论的意见 艾尔曼 18世纪晚期,清朝的儒家学者章学诚宣称“六经皆史也”。从汉代到清朝的两千年来,这些儒家经典一直被奉为“圣经”,再加上四书...
曹聚仁的“三不朽” ----写在曹聚仁先生诞辰105周年之际 柳 哲 今年6月26日是曹聚仁先生诞辰105周年,作为一名“曹聚仁迷”,总想在这特殊的日子,写点文字,作为纪念。 曹聚仁先生...
儒 学 意 蕴 新 析 张立文 儒学称谓始于汉,“河间献王德……好儒学,被服造次必于儒者”(注:《五宗世家》、《史记》卷五十九)。儒学,简言之是指儒家的学问、学说的总和,进...
论二程工夫论之差异及其传承与流变 郭晓东 自二十世纪以来,对二程异同的讨论成为洛学研究中一个极为重大的课题。学术界或主其同,或主其异,各执一词而不能相让。其实二者并...
近十年大陆易学研究述评 林忠军 (山东大学周易研究中心) 一、当代易学研究之回顾 历史发展至民国,由于社会制度变革的冲击,人们逐渐摆脱了陈旧的封建意识,开始接受来自西方...
《蜀学丛刊》序 舒大刚 一国有一国之史,一方有一方之学。就中国而言,“儒学”无疑是国学的根柢;而就四川而言,“蜀学”自然是蜀地的灵魂。就多元一体的中国文化格局论,“...
思想史“前沿”背后的伤怀“细节” ——梁涛主编《中国思想史前沿》读后感 杨海文 几年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思想史研究室编辑出版过一本小刊物,叫《中国思想史研...
日本的王充研究综述 邓 红 缘 起 在本文的结尾,我这样写道: 笔者作为中国人,写这样的文章,必有视野狭窄之处,隔靴搔痒之感;又是道中之人,所见不免搞“以我划线”。为此,笔者特邀最...
五行说考源 刘宗迪 中国传统知识和思想的各个方面,几乎都笼罩在五行说的框架之中,要理解中国传统知识和思想,首先就要理解五行说的来龙去脉和精神实质。古往今来,对五行说...
季羡林与国学大师 赵法生 长寿自有长寿的好处,但也有它的不可弥补的缺憾:你得在人生的尾声忍受亲朋渐次离去之后的孤独和凄凉,一个没有友人的世界注定是凄冷而又孤寂的。寿...
宋学与《宋论》 ----兼评余英时著《朱熹的历史世界》 李存山 学术界一般所谓“宋学”,乃宋代儒学之简称。钱穆先生曾说:“宋学精神,厥有两端:一曰革新政令,二曰创通经义,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