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韩冰雪 中华射艺博大精深,广泛分布于生产、文化、政治、教育、军事、宗教、风俗、体育、医疗等各领域中。 生产: 山西出土的石簇(资料图 图源网络) 2.8万年前的石簇被发现...
文/苏勇 桐城派代表刘大(kuí)兼重古文的神韵,博采古文大家的众长,在总结和发展了桐城派散文的基础上,强调神气、音节、字句的统一,重视散文的艺术表观形式,形成了独特...
文/朱自清 初学人读诗,往往给典故难住。他们一回两回不懂,便望而生畏,因畏而懒,这会断了他们到诗去的路。所以需要注释。但典故多半是历史的比喻和神仙的比喻;用典故跟用...
诗人何必命终穷,节物移人语自工。 细草愁烟花怯露,金风叶叶坠梧桐。 一般说来,在中国文学之传统中,常流行有一种“文章憎命达”及“诗穷而后工”的观念,早在《史记》的《...
在一些闭塞的农村,适龄男女谈婚论嫁的时候,家中的老人总要查查家谱,看双方是否出了五服;缔结婚约,宴请宾朋,也要通知到五服之内的亲友。“五服”是什么意思?要想说清楚...
文/梁盼 苏东坡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贾谊论》,来探讨贾谊的非正常死亡。认为贾谊之死并非仅仅是因为梁怀王的意外事故,而是他本人气量太小。 贾谊像(资料图 图源网络) 《梦溪...
文/龚鹏程 古代有位琴师,在闹市中奏琴。人群本来围聚甚多,但听听便觉得淡而寡味,乃逐渐散去了。最后仅剩下一个人站在那儿,且听着听着,竟流下了眼泪。琴师大为感动,以为...
文/叶嘉莹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本文摘自程滨先生所著《与陶渊明生活在桃花源》第四章,本系列稿件由程滨先生授权腾讯儒学独家连载。 至于《归去来兮辞》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欧阳修给了极高的评价: 晋无文章...
文/高慧斌 叶嘉莹先生是著名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专家,现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国际儒联荣誉顾问。自上世纪40年代至今,她已经从事中华古典诗词教育70余年,...
文/刘斌 (腾讯儒学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清明将至,祭祀祖先又成为热门话题。按照中国人的旧俗,每逢清明以及中元、寒衣、冬至、春节等重要节日,人们总会去祖先...
文/李新伟 2000年至200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河南省灵宝市阳平镇铸鼎原边上的西坡遗址进行了6次发掘,首次发现了仰韶文化中期的...
文/荆心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上幽州台,四顾茫茫,感受到的,是一种广阔时空中的孤独感。但恰恰是这种孤独感,让他在以后的漫...
一般谈文学,往往谈的是作者。作者享受了最大的荣耀,也是整个文学活动的中心。正因作者创作出作品,让我们享受到文学的愉悦,所以我们感谢作者、歌颂作者。文学史通常即是一...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是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这一习俗已有2000多年历史。...
中国文学里,有三个很有名的美梦,是指点人生哲学的妙文。一个是庄子的蝴蝶梦;一个是黄粱梦;还有一个便是唐人李公佐著的南柯梦。纵然南柯梦醒,但人欲无穷,仍不肯罢休。死...
文/南客 (腾讯儒学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 跪,在中国古代是非常常见的现象,因为在椅子出现之前,中国人最常用的坐具就是席,我们今天仍然常用的“席地而坐”,就...
清明祭扫必知五项礼仪(资料图 图源网络) 清明即至,怎样祭扫,才能充分表达我们对逝者的思念之情?怎样做才合乎礼的精神呢?根据礼的原则,拟定如下数条注意事宜,以供采择...
中国传统水墨里,如有仕女或高士抚琴的场景,题写多半是“松溪”、“临流”、“柳下”、“竹禅”、“蕉荫”,无不清淡闲散。南宋画家夏圭有一幅《临流抚琴图》,枯松之下,高...
文/程滨 本文摘自程滨先生所著《与陶渊明生活在桃花源》第四章,由程滨先生授权腾讯儒学独家连载。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是千古鸿文,这一点自古就毫无争议。因此想模仿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