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生和死惟有打成一片,才能有真切的生和悲壮的死。否则,一切都是外在于我们。就像今天比较流行的一句话:“不要天长地久,只要曾经拥有。” 这句话就是将过...
墨子的经济思想不仅重视节约,也很注重生产。从平民阶层的立场来看,墨子崇尚劳动,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差别就在于人能劳动,而且人必须劳动。动物有皮毛作衣服,以草木为食物...
《南华经》(《庄子》)是一部奇书,古称“三玄”之一,其要旨与外儒内法的统治术格格不入,所以历来都没有被统治者奉为经典。对中国思想史稍有常识的人都应当知道,连《孟子...
墨子的经济思想不仅重视节约,也很注重生产。从平民阶层的立场来看,墨子崇尚劳动,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差别就在于人能劳动,而且人必须劳动。动物有皮毛作衣服,以草木为食物...
庄子理想人格中的人是能超越生死情欲之限的人。这些人有不同的称谓,如“圣人”、“至人”、“真人”、“神人”等。后者依次比前者更深、更玄妙、更神秘也更高超。 庄子使用“...
《道德经》整体的感觉是清冷。你会震撼于它的冷静。无为和自然可以互相定义,但他们的主语刚好相反。无为是对君主的要求,自然则是在君主无为的前提之下百姓所获得的生存状态...
[论文关键词]自然主体性主体性原则 [论文摘要]《老子》哲学以“道”为最高范畴,“道”的本质内涵则为“自然”,是为“道法自然”;而“自然”乃是自本、自根、自主自成、自由...
这些思考无疑是清冷的。正是在诸如此类的思考之下,《道德经》才坚决地拒绝了仁义。但我们还要了解的,这种拒绝并不是说你可以不仁不义,为所欲为。天地不仁不是说天地每天干...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是中国人最崇拜的圣人。他被中国封建统治者封为“大成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被近代国际社会公推为世界历史...
按照《老子》天(道)人合一的思想,人的“自然”本性乃是终极之“道”所赋予的,《老子》虽无“性善”的说法,但“自然”既为终极之“道”所命赋,则其善与良乃不待言而自明。...
弁言:战国纪年,错讹无穷 研究战国诸子思想,必先了解诸子生活的战国时代,必先了解诸子生平和思想源流,以及论敌生平和思想源流。 由于秦灭六国之后,尽焚六国史书,因此司...
春秋战国之际,占据教育主导地位的有两大学派:“世之显学,儒墨也。”它们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对开启民智、提高人们的文化意识,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墨子认为,以“耳目之实...
二、义与利——利益冲突 上文讨论了如何建构制度规范(礼)的问题:根据正义原则(义)进行建构。但我们还没有追问:一个社会为什么要建构制度规范?其实,一般来说,社会之所...
四、宋国称王,灭于齐国 前481年田齐篡姜齐,在格于“王天下”旧格局的中原,因名不正言不顺而遭到中原诸侯鄙视。直到齐威王(前357-前320在位)取代强魏,成为战国中期中原最强...
周显王40年齐威王28年壬辰(公元前329年) 〇孟子约四十三岁,首次至齐 孟子在邹鲁活动了一段时间,没有什么成果,于是带领学生来到了齐国。当时齐国正由齐威王执政。齐威王任用...
三、义与仁——仁爱情感 但是,这里又可提出一个问题:群体生存中为什么总是会有利益冲突呢?进一步说,人为什么总是会有利欲呢?对于这个问题,孔子以后的儒者往往是诉诸某种...
八、晚年挚友,大知惠施 惠施长庄子十一岁。未及庄子成年,惠施已离开母邦宋国游仕魏国。宋人惠施担任魏相长达十八年(前340~前322),堵塞了魏国士人的仕途,于是魏人张仪游仕...
周显王41年齐威王29年宋君偃后元1年癸巳(公元前328年) 〇孟子与告子辩论 孟子在齐国时,与告子就人性善恶、生之谓性、仁内义外等问题展开讨论。由于此时孟子思想还不成熟,在辩论...
四、义与正和宜——正当性和适宜性 孔子非常重视“义”即正义。他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
十二、朝三暮四,千古哑谜 《齐物论》有一则著名寓言:“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 寓言有趣至极,然而寓意不明,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