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公听了卜偃的分析,辞秦师而去。 由这一卦可以看出,卜偃以“象”“辞”兼取的方式,对事物吉凶进行推断分析,其中以取象为主,取辞则取本卦变爻之辞。 《左传·襄公二十五...
摘要::《周易》思想是阳明心学的思想渊源之一。其知行合一说与致良知说都运用了《周易》的思想资源,将“内求于心”的道德内求思想发挥到极致,完善地表达了关于本体、工夫...
保持恒心与毅力,全身心地投入对纲常伦理的践履的前提当然是先确立学以至圣人的志向。“立志者,其本也。”(卷一《传习录上》)[2]而立志的先决条件决非是一种非理性的狂热,...
陈厉公生敬促时,厉公让周史以《周易》占筮一下。所得本卦为《观》卦,因其六四爻变而成为《否》卦,《观》卦六四爻辞为:“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意思是臣子朝见国王,做...
摘要:《易传》和道家是先秦哲学中最具形上学思维能力的哲学流派。尽管《易传》的“尚刚”和道家的“贵柔”代表了中国传统哲学的两大方向,体现了儒道二家各自的价值取向和人...
司空季子却说:吉!在《周易》中,《屯》卦和《豫》卦卦辞都有“利建侯”(《屯》卦卦辞:“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屯》卦初爻爻辞也说:“盘桓利居贞,利建侯。...
三、通约之三:《易传》与道家的体用论 中西哲人在对宇宙人生的反思中尽管能够涉及到几乎相同的哲学问题,但是,由于社会文化环境的差异,中西哲学的思考方式又有较大的差异性...
摘要:“易道”的根本在于,观物取象,并进而在象的流动与转化中洞察出卦象,由卦象以尽意。“象思维”的本质在于“非实体性”,而这种非实体性使《周易》的象思维具有“原发...
摘要:太极动静观是宋明易学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经过周敦颐、张载、朱熹、王夫之等人辩论,逐步解决了太极如何生出阴阳二气,太极自身为什么具有运动变化的性能,现象世界...
三、《易传》与《春秋》的关系及其在孔学中的地位 孔子晚年有二部著作,一是《易传》,一是《春秋》。其中《春秋》作于孔子辞世前两年,即鲁哀公十四年。《易传》的著述时间...
三、“太极”之“象” 可见,“易道广大”之“大”,其所以能统摄自然、社会、人生万象,就在于“易道”之“象”是作为“太极”的“原发创生”之“象”。对于“太极”,宋代...
其次,王夫之提出“太虚本动”说,以太极阴阳之实体自身具有永恒运动的本性,说明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根源。其《周易外传·系辞下》说:“其生也相运相资,其死也相离相返。离...
案语:庚辰2000年夏七、八月间我在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学系研究所授课。当时我设计了一套人文学方法论的课程,共计八章,「第一章、人文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异同」「第二章...
摘要:金庸小说不仅有精彩的武功描写,而且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金庸小说独特的审美价值与《周易》的影响密不可分,这种影响表现在武功描写、人物设计和理想追求三个方面。正是...
摘要:《四库全书》著录《补斋口授易说》一书曰,门人永丰周佐编次,而补斋未详何人。今以方志及史传文集中考得补斋姓丁,名玑,字玉夫,丹徒人。生于天顺元年丁丑,卒于弘治...
二、理论逻辑次序之先后,重点在于「内在的契入理解」; 时间历程次序之先后,重点在于「实际行动的进程」。 干嘉年间以来,所谓训诂学,非常发达。训诂学它所强调训诂跟义理...
三、进行解释时,理论逻辑之次序与时间历程之次序,是一体的两面, 有一种互动关系,即所谓「解释学的循环」。 义理明在于训诂明之先,而明训诂跟明义理,其实如果你把这两个东...
参考文献: [1]四库全书总目[Z].北京:中华书局,1965. [2]朱彝尊.经义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3]戊寅丛编[Z].民国二十七年铅印本....
三、理想与《周易》 金庸小说不仅有精彩的武打场面,而且通过精心刻画的人物形象和着力渲染的典型事件来寄托自己的理想。金庸小说不同于传统武侠作品或重个人恩怨、或重官府...
摘要:不仅《周易》的形式架构和思维模式深刻地影响到《文心雕龙》,而且《易传》的一系列范畴和命题,诸如“道”和“器”,“文”和“章”,“象”、“辞”和“意”等,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