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牟钟鉴 儒学面临空前严峻的挑战 中国历史上出现两次外来文化的大规模进入:一次是印度佛教的进入;另一次是近现代西方文化的全面进入。佛教的进入并未使中国佛教化,却成...
文/林晓平 被奉为儒家六经之首的《周易》“事简而意深”,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与智慧。《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说:“故《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张居正对《周...
文/胡发贵 孔子“信而好古”,对历史、对传统、对先贤,抱有深深的温情。史称“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史记》卷六十一),而对于近世涌现的众多...
文/刘冬颖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学派纷呈,学者辈出,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力图为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寻求一种治世良方。战国后期的诸子们更是在前期诸子理论成果的基...
《孟子》中记录有孟子同告子辩论人性和道德的一些资料,是了解孟子和告子以及人性论史和伦理学史的宝贵文献。其中有个核心论题是,告子倡“仁内义外”说,孟子则主张仁义皆发...
文/澄 海 万物一体与修养相关联,任何哲学都必须谈到这两个问题,宗教也必须解决这两个问题,没有例外。宋明理学谈心性,其实谈的也是万物一体,和一般的哲学与宗教都一样。...
(本文摘自“儒学齐家之道与当代家庭建设”国际论坛参会论文“以《周易》家庭伦理观重塑当代家庭的价值观”;作者:邓立光,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国学中心主任。) 家人(资料图...
今天讲演的主题是有关于20世纪的儒学发展。“发展”这个词,容易给人一种印象,以为儒学的发展是一帆风顺的。其实如果我们回顾一下,就知道儒学的发展是充满危机、困境、曲折...
文/黄朴民 《大学》有云:“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文/王 颖 陈 瑛 “尊时守位”,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去年9月,习近平同志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联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
编者按:5月5日,由中宣部指导,光明日报社、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伦理学会共同主办的“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第二十场在四川泸州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韩星作演讲并与现...
文/楼宇烈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要我来在这样的活动(中华书局读者开放日)上面发表一点想法,我就想到了我们读书究竟是为什么?所以就定了那样一个题目叫“为己之学”。刚...
文/张晋藩 “民惟邦本”重民方略的实施,首先在于得民心。无数史实证明,“得民(心)者昌,失民(心)者亡”。中国第一个王朝夏建立以后,国王禹制作了五种乐器,民有求见者...
文/徐月高、汪谦干 我国古代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历来很重视担当精神,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较有影响的担当观,本文拟对此进行初步探讨。 范仲淹《岳阳楼记》中...
和为贵在我国几乎家喻户晓,但其精髓和要义究竟是什么,今天还有进一步阐发的必要。和为贵一语,出自《论语》:“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意思是说礼的运用、礼的功用...
文/姜鹏 一、《通鉴》里为什么没有李白 作为一部篇幅长达二百九十四卷的煌煌巨著,《资治通鉴》对历史的记载通常被人们认为是详尽的。事实却并非如此。举一个例子,《资治通鉴...
《左传》是《春秋》三传之一,大概成书于战国中前期。西汉时期,《左传》曾立为学官,后几经废立,成为“十三经”中的一部。作为儒家经典中的一部,过去常把它看成是经书。它...
一、仁:荀子思想的基础 荀子处理战国末期,对先秦诸子乃至儒家各派都进行了无情地批判,但他还是继承了孔孟仁学的基本精神,《荀子臣道》仍然倡言“仁者爱人”、“仁者必敬人...
《史记屈原列传》说楚怀王“怒而疏屈平”,屈平“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史记太史公自序》则说“屈原放逐著《离骚》”,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亦曰“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满腔忠贞、满腹委屈的屈原,行吟泽畔,行吟于遍生橘树的楚国,走进一个水汽淋漓的节日,走进民族的情感深处。从长远来看,民众将情感投向哪个人,并非宣传教育的结果。 《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