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凌俊峰 孔子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三种教育,缺一不可。又云:“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这样的教育,首先要求大量学习“文”,即诗书之学,同时要研习礼乐,通...
文/刘绍义 《说文解字》说:“老,考也。七十曰老。”《说文解字》又说:“考,老也。”这说明,“老”和“考”是同一个意思,是一家人。《尔雅》说:“父为考。”《礼记曲礼...
文/安乐哲 “道”这个字在《论语》中大约出现了一百次。对于孔子思想的诠释来说,“道”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并且,正如我们应当直接可以看到的,对于“道”这个字的哲学分析...
山东素称齐鲁之邦,礼仪之乡。两千多年前,这里曾是中国文化、学术的中心,齐国的稷下学宫就是百家争鸣的重要场所。而如今,在这片曾经国学盛行的土地上,许多人却对国学产生...
文/陈亚萍 梁励 儒家教育思想,在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占有显著的地位,对中华灿烂文化的创造,人才的培养,都产生了不可低估的重要影响。本文旨在探索儒家教育思想...
文/严诗 “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寒门无孝子。”这句话强调的是孝心本身的重要性。一个人的能力也许是有限的,但他对长辈的孝心可以是无限的。因此,我们不能由一个人...
文/胡发贵 春秋时期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杰出政治精英,这些“在位君子”们立德、立言、立功,创造了一个思想活跃,意气风发,新论纷呈的“轴心时代”,留下了丰富而又影响深远...
文/陈来 如何把握我国传统价值观特别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观特色,是价值观研究的重要课题。价值观的特色一般是通过对不同理念和事物进行比较、选择、取舍而显示出来的。因此,我...
文/严诗 《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此篇讲述的是孔子弟子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向夫子请教如何...
文/楼宇烈 原标题:增强中华文化主体意识从“仁者自爱”说起 “仁”,是儒学的一个核心概念。人们对它的理解并不完全相同。就连孔子的三位高足,理解也有高下之分。《荀子》记...
文/许嘉璐 “儒释道融合之因缘” 许嘉璐先生(资料图 源自网络) “儒释道融合之因缘”,第一关键词是“融合”,显然这是对当今世界上流行的、统治着整个地球的思想文明必然冲...
文/汤一介 20世纪中国文化一直处在一个文化的转型时期,而且走出这个文化转型时期大概还得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这一文化转型期中,文化讨论的内容无疑是“中西古今”之争,其...
儒家重视人,先秦儒家对于动植物的怜悯,实际上是从人自身出发的,因而并不能阻止人为了自身利益而对自然肆意破坏。宋代理学家出入佛老,发展了先秦儒学,尤其是南宋朱熹集理...
一、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据《战国策赵策一》记载,春秋末年,晋国的大权落到智、赵、魏、韩四卿手中。公元前458年(已进战国时期),晋出公派使者去请求齐、鲁两国出兵讨伐四卿...
孔子提出“约之以礼”(《论语颜渊》),“与人恭而有礼”(《论语颜渊》),认为“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礼”是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道德范畴之一,是与仁的要...
“君子”一词在《论语》中共出现107次,并且在所有二十篇中都有出现,在开篇第一章和最后一篇最后一章中都提到了“君子”,是《论语》中唯一一个贯穿始终的概念,可见其地位之...
文/张祥干 周国林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他高度概括我国历史上的治国方略,指出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
编者按 2011年9月新华出版社出版了当代国学大师汤一介生平传记《汤一介传》。 2014年9月9日晚汤一介先生逝世。随后在他的亲朋好友和众多学生的支持和鼓励下,新华出版社在原书基础...
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的《孟子》,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意蕴深刻而又生动形象的成语。专心致志、缘木求鱼、出类拔萃、茅塞顿开……这些成语可都是来源于《孟子》,你知道这些成语...
一个人相信自己的意见是对的,到底因为什么呢?因为那是大人物的意见?因为那是多数人的立场?因为它只需要一两个假设?“我认为它是对的因为我认为它是对的?”甚至只是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