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先王后王并重论及其历史价值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民族,强烈的历史意识和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使荀子的历史学说在其历史哲学体系中占据特殊的地位。通过审视历史来反省现实政治,...
先与后(下) 老子的“六相”,同样在圣经新约的福音书里都找得到。譬如,耶稣说:“凡自高的必降为卑;自卑的必升为高。”(《路加福音》14:11)“人在最小的事上忠心,在大...
三 言语的诚信、合礼和恰当,都是为了保证语言表达的意义明确,从而有助于对话双方的相互理解和彼此沟通。因此,与对对话之有效性条件的分析相联系,意义理论同样构成了孔子语...
四、对人性问题的理论阐释及其构想 对人性问题的探讨就是人类自我认识的开始。千百年来,对“人性是什么”的问题,思想家们一直在思考。春秋末年的孔子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
四 无论是作为主体间对话与沟通的中介,还是要求意义明确从而能以言行事,此层意义上的言语更多地与日常世界和知识经验领域相联系,而与此相对的则是名言与道的关系问题,后者...
子的“道”在被人们纳入认知的视野作了种种探究后,这里试图从价值趣向上对其底蕴再作寻问。离言绝待的“道”所示于人的是天人之际的消息,领受这消息用生命的体悟也许比智思...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4页。 [2] 同上,第3卷,第457页。 [3] 《荀子·非相》凡引此书,只注篇名。 [4] 参阅J.L.弗里德曼等《社会心理学》有关章节。 [5] “夫贵为天子,富有...
注释: -------------------------------------------------------------------------------- [1] 冯天瑜:《中华元典精神》,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2] Hans-Georg Gadamer: Truth and Method, translated by Joel Weinsheime...
二、道之性:“玄” “自然”之“道”自作贞定(自是其是,自己如此),自然而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三十七章),其无所措意却又无所不予成全;其“自然”而无所依待、无所牵...
老子是我国春秋时的思想家,他的思想是我国先秦的重要思想。老子的“道德经”对我国封建社会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科技,以及民风民俗方面都产生重要影响。今天...
:老子对女人的尊崇思想,来源于老子对道的俯仰察识,体认道犹如母生子般地生养着万事万物,为天地之根。 关键词:老子 阴 阳 柔 道教 老子的崇尚自然、无为而为为现代人保护环...
三、道之用:“弱”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其“作”、“生”、“为”、“功成”作为“道”的“有”的性向的体现,也可说是“道”在其“有”的...
老子《道德经》中的“天人和谐”的思想,对于当前人类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自然环境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启示,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如今,面对令人担忧的生态环境,人类不得不...
众所周知:老子的哲学属于崇尚“自然”的哲学。因此,我们称老子之“道”为“自然”之“道”。“自然之道”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也是道家道教思想体系的核心)。而“无为”...
四、道之动:“反” 作为“道”的发用,“弱”是一种不逐强争胜的态势;守持这一态势即是所谓“致虚”、“守静”(十六章)或“守中(冲)”(五章)。与之相应,得之于“道”的事物的...
注释: -------------------------------------------------------------------------------- [1] 牟钟鉴《老子的学说》见《道教通论—兼论道家学说》齐鲁书社一九九三年 [2] 《道德经》六章 [3] 《道德经》一...
春秋时期,诸侯势力渐盛,建立在氏族血缘基础上的贵族宗法制度开始瓦解,维护宗法社会等级秩序的礼乐也逐渐失去其统摄力量。周王室虽是名义上天下君王,但诸侯各自为政,欲成...
五、结语:几点省思与评说 (一)老子的学说辐辏于“道”,这辐辏一如“三十辐共一毂”。“毂”非实体,它因“三十辐”的凑集而有,但凑集所向的中心却空无一物;“道”非实体,...
老子五千言,流传两千多年,据说是世界上仅次于《圣经》发行量的一部人类文化典籍。之所以有这样历久弥新的翻译量、印刷量和阅读量,其根本在于它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恒常思辨、...
摘要:被称作“名家者流”的惠施、公孙龙虽比起先秦其他诸家来更多地“以善辩为名”,但看似巧智的言辩毕竟淹贯了切实而确凿的价值取向。非价值中立的名辩态度使那些被讥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