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04年7月,蒋庆先生邀请陈明、梁治平、盛洪、康晓光等著名学者以“儒学的当代命运”为主题会讲于阳明精舍。这次会讲被学界称之为“中国文化保守主义者峰会”。本报...
一、序论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学不二,是为圣学法门。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此乃为学初阶。若及此而止,则非学也,称其为“术”可,而称其为道则不可。...
概要:一百年来各种不同类型的儒学研究均认同《论语》的思想,因此《论语》宜于成为今日儒学各派求同存异的基础。为了强调《论语》的基本性和普适性,有必要首先区分由儒学...
二、契论 夫学乃公器,惟道是求。而为学之道,贵在有方。“方”者何也?有道心、有依存、有根基也。古今之学,凡古皆好未必是,凡今皆胜亦未必是。诚然,学贵乎创新,然“新”...
儒家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做为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的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一般来说,特别是先秦时,虽然儒家是最有影响的学派,但也只是诸子之一,...
三、异辨 天生万物,莫不有性;天生烝民,莫不有情。惟人物性份相异,各具情态,而能有多姿风采。然此中之异,非断绝交通、剖判水火而势不两立也。异之为异,固然,却须以“契...
儒家在近代的没落 儒家思想以传统封建社会为物质承担者,而传统封建社会以儒家思想为精神承担者,传统社会的瓦解,致使孔子权威丧失。当中国被西方列强的大炮轰开国们时,近代...
3、支离虚无辨 至若两家互诘虚无、支离,亦不过表面征候,而多意气之谓也。仔细思之,亦不过各有救补,相与提携也。如同尊德问学之辨,亦非真有辨别也。 诚然,朱子晚年自醒早...
2、尊德问学辨 《宋元学案》判朱(熹)陆(陆九渊)心、理之辨曰:陆子之学,以尊德性为宗;而朱子之学,则以道问学为主。此诚非无根之论。朱子晚岁答项平父书亦反思曰: 子思...
《稽览图》卷下记有“六十四卦流转图”,[9]实际为六十四卦策轨表。该表依六十四卦主岁说,列出三十二岁各主岁的两卦。下面又列有两卦的策数(称为“分各折”)和轨数(称为“...
综合前面几个部分和以上的比较来看,孔子的“德”与亚氏的“德性”有以下几点异同: 第一,arete兼指人和物;孔子的“德”只指人。亚氏的arete指人时意思是人的理性的特长、功能;...
四、申言 世之学者,宗程朱理学,则以陆王心学为狂禅;宗陆王心学者,则以程朱理学为俗学,两家之学各成门户,几如冰炭矣。于是浩叹圣道之难明,洙泗之后,正赖朱王共契,扶持...
关于名称的政治禁忌 曹峰 (清华大学哲学系) 前言 名称,在今天只是区别人与人,物与物的标记符号。然而,在中国古代,人们一度相信,名称与对象之间存在着神秘的关系,即名称...
义理学派论“象数”——重读朱伯崑先生《易学哲学史》 作为易学家,朱伯崑先生必然要论及“象数”;作为哲学史家,朱先生又必然重视“义理”。朱先生的代表作《易学哲学史》系...
以下这些用例,虽然未必直接和人名有关,但同样反映出名称在先秦时代的政治作用曾被抬升到足以左右国家命运的地步。 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名以出信,信以守器,...
先秦名学研究的新思路 曹 峰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 250100) 一 笔者在对马王堆帛书《经法》展开研究过程中,发现“道”、“名”、“法”是其中三大主要概念,用它可以概括《经...
唐代孔颖达是义理派与象数派的调和者,“不仅讲取义,而且讲取象,企图将二者结合起来。”(第一卷,353页)在“象数”问题上,认为“象”为卦象,而卦象又能“备事物之形象”...
《老子》结构研究史平议 宁镇疆 (上海大学历史系) 本文所谓的《老子》结构,指的是今本《老子》一书的分章、分篇及章序和篇序布局。今本《老子》分上下两篇(《道》上、《德...
子夏易学考论 刘 彬 内容提要: 据史籍记载,孔子弟子卜子夏学《易》传《易》,并有易学著作《子夏易传》。由于《子夏易传》早佚,以及其他原因,后世很多学者怀疑子夏传《易》...
南宋杨万里本于程氏易学,指出“象”为事理的表现,“象者何也?所以形天下无形之理也。” (《诚斋易传·乾》)认为“理”是无形的,“人不可得而见”,而“圣人见天下有至幽至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