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儒学研究 >
  • [其它] 龚道耕学术成就刍议 2017-12-09

    清末民初是蜀学兴盛的重要时期,当时曾涌现出诸如骆成骧、廖平、杨锐、刘光第、宋育仁、吴之英、张森楷、吴玉章、郭沫若、蒙文通、向楚、向宗鲁、赵少咸等著名学者①,这些学...

  • [其它] 王阳明“龙场三卦”臆说 2017-12-09

    高予远 一、问题的缘起 王阳明于龙场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乃以默记五经之言证之,莫不吻合,因著《五经臆说》。乃伐木构玩易窝(《王阳明全集》,第1228页。...

  • [其它] 先秦儒家对于“情”的理论探索 2017-12-09

    马育良 内容提要:情或情感要素在儒家伦理思想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正日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郭店楚简先儒文本的发现,于这一研究又增添了新的材料和活力。情、性情观念是如...

  • [其它] 张载对孟子心性思想之继承与发展 2017-12-09

    作者:王振华 南宋的陈亮曾说世以孟子比横渠,[1](p252)此论显示出张载与孟子之间的相似性。这种相似一方面在于张载与孟子一样对时代所赋予的使命具有自觉的担当精神;另一方...

  • [其它] 有无之辩和气的思想——楚简《亘先》首章哲学释义 2017-12-09

    丁四新 亘先无有,[1]质、静、虚。[2]质,大质;静,大静;虚,大虚。[3]自厌不自忍,[4]或作。[5]有或,焉有气;[6]有气,焉有有;[7]有有,焉有始;有始,焉有往者。[8] [释义]...

  • [其它] “学衡派”的人性善恶论 2017-12-09

    学衡派是中国20世纪20年代产生的一个具有文化民族主义色彩的学术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梅光迪、吴宓、刘伯明、胡先驌、汤用彤、柳诒徵、缪凤林、景昌极、林损等。学衡派有着自己...

  • [其它] 晚清"蜀学"的影响与地位 2017-12-09

    蜀学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其事起于西京,其词则成于东汉。博考载籍,蜀学一名盖含三义,即学人、学校、学术。《汉书》所谓:文翁兴学, 大化蜀地,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11];...

  • [其它] 蔡清对朱熹《本义》的折中修正——以“保合太和”与“继善成性”的注解为例 2017-12-09

    向世陵 内容提要:蔡清对朱熹《本义》的研究,是在逐字逐句的斟酌中走向前进。他对朱注强调全面理解,并多有义理发挥和字义辩证。在保合太和论中,以实理充盈诠解保合太和,符...

  • [其它] 孟子“浩然之气”说探论 2017-12-09

    晁福林 【内容提要】浩然之气是孟子所提出的在强烈道德感支配下出现的一种至大至刚的豪迈无比的精神状态,它对于塑造中华民族精神的气质特征产生了积极而重要的影响。这种浩然...

  • [其它] 程朱的“格物说”与明清的实测之学 2017-12-09

    葛荣晋 格物说虽然最早是由《礼记大学》篇作者提出,但是北宋以前它只含有道德修养论意义。从北宋二程开始,程朱理学才第一次赋予格物说以道德论和认识论的双重意义。它既承认...

  • [其它] 论“孔颜之乐”中的有无合一境界 2017-12-09

    李煌明 有无合一境界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精髓之一。无往往是高明的体现,属于天道的形而上,以超脱、洒落、自然、自由、闲适等为特征,常被看作无事、无为、无心、无情;有为...

  • [其它] 张栻的经世致用思想探讨 2017-12-09

    作者:蔡方鹿 张栻(1133-1180),字敬夫,号南轩,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人,南宋著名理学家,与朱熹齐名,并列东南三贤之中,在宋代理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作为其理学的重要组成部...

  • [其它] 罗钦顺哲学逻辑结构的内在矛盾及其原因 2017-12-09

    王武龙 【内容提要】罗钦顺对自然界理、气范畴和理气关系的探讨及其对程朱理学的批评形成其气本论的理气观,所提出的哲学命题作为其整个哲学体系的立论根据构建了其哲学逻辑结...

  • [其它] 近代今、古文学派的异同与分合 2017-12-09

    经学中的今、古文学派,在治学方法和思想内容上是有区别的,但在外患日深、晚清政治腐朽的情况下,它们又互有异同。本文准备就中日甲午战后今、古文学派几个主要人物的表露,...

  • [其它] 论孔子思想体系的逻辑 2017-12-09

    徐刚 【内容提要】尽管孔子没有系统地表述过他的思想,一般学者还是认为他的思想是成体系的。但是困难在于,即使是相信孔子有系统思想的冯友兰先生,也只是抓住他的思想中的某...

  • [其它] 论“淮南格物”说中的主体性地位 2017-12-09

    胡维定 格物原见《礼记大学》,以后历代诸儒、特别是宋以后诸儒对格物多有训诂,唯泰州学派王艮格物说突破诸儒格物思想的认识论狭小领域,从主客观关系的大跨度上突出主体性地...

  • [其它] 境界的整体性及其展开——孟子“不动心”的意蕴重析 2017-12-09

    郭美华 【内容提要】本文力图突破传统上对孟子不动心境界的认知主义解释框架,而在道德生存论立场上加以重释,认为孟子不动心的境界以心气一体的整体性世界为本体论基础,并强...

  • [其它] 朱熹与王夫之的心性情才论之比较 2017-12-09

    作者:郭齐勇 王夫之(1619-1692)如朱熹(1130-1200)一样,十分重视《四书》的创造性解读,亦通过训释《四书》发挥自己关于心性情才的看法。本文试图对二者的性情论略作比较,...

  • [其它] 梁漱溟“尚情”说简释 2017-12-09

    陈智 【内容提要】为了解决五四时期国人的意义危机,帮助当时的青年从烦闷的人生问题中解脱出来,梁漱溟提出了尚情的理想人格。尚情即崇尚真情、情理,讲究真情实感,坚持主观...

  • [其它] 在合理性与可欲性之间:儒家思想中善的观念——以戴震为中心的考察 2017-12-09

    陈扞 内容提要:本文以戴震哲学作为出发点,揭示了宋明以来,随着形上性的实体化(物化)而导致的一系列道德特征(主要体现为善的观念)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可欲性的...

  • 首页
  • 上一页
  • 610
  • 611
  • 612
  • 613
  • 614
  • 615
  • 616
  • 617
  • 618
  • 619
  • 620
  • 下一页
  • 末页
  • 69513890
栏目列表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