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主意倒是不错,可惜有风险:万一天子不兼爱呢?天子不兼爱,国君就不兼爱;国君不兼爱,乡长就不兼爱;乡长不兼爱,里长就不兼爱;里长不兼爱,村民就不兼爱。结果是什么...
其三、评Lucas等人之说。蒂埃里·卢卡斯(ThierryLucas)于1993年在美国《中国哲学季刊》(JournalofChinesePhilosophy)上发表的长篇论文《惠施和公孙龙:一种当代逻辑的方法》(HuiShihandKung...
合格君主的第三个条件,是要“尊重民权,对等交流”。孟子认为,人与人,都是一样的。即便是君臣,也要相互尊重。这话孔子也说过。孔子的说法,是“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庄子与老子同属道家,其最高的哲学范畴是“道”。一般认为,“一”和“气”也是老庄哲学中的重要范畴。然而,在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乙、丙三组中,并不见“一...
一·评价悬殊 《庄子》是一本奇书,在中国思想史上留下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在高层知识分子中间,更有无可比拟的影响。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说庄子"其言洋自恣以适己...
摘要:孔子非常推崇音乐教育。他的乐教思想根源于其伦理哲学理念,以及生活世界中以人为本的艺术精神。孔子从音乐学习中体会到由“曲”而“数”、而“志”、而“人”的递进层...
二、以相对主义为基础的认识论 三、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quot;的宿命论 再一本的目录是: 第六节庄子的相对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一、齐是非、齐万物的相对主义 二、齐物我的主观唯...
二、美与善相统一的音乐标准 孔子对音乐的审美理想是美与善的统一。《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韶乐既合乎“美”——艺术的标准,...
因此,我同意刘孝敢的考证,认为《庄子》内篇早于外篇,但我以为外篇未必是庄子的学生或后学所写。不能排除他自己在晚年写成的这种可能性。 三·精神自由 如何评价?如何定性?...
三、至高的艺术境界与道德境界 孔子的乐教思想与他所追求的至高艺术境界和道德境界是紧密相联的。孔子所向往的理想人格乃是对生命局限不断突破、不断提升,最终达致“圆善自由...
在庄子看来,人以水为镜,可以获得一种宁静的启示,达到静谧澄明的境界,庄子认为平静的水可以照出人们的面目须眉,虚静祥和的心境也可以照出一个人的精神世界。老子说:“夫...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第十四》) 对于这句话,历来的注释都语焉未祥,连最权威的朱熹编纂的《论语集注》也只给出谢氏的简短注解。而...
结语 孔子的乐教理想根源于儒家的伦理哲学理念,它不仅对于个人人格修养有着积极的意义,在政治教化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孔子出于对道德理想(仁)的维护,在礼崩乐坏的现实中,...
德福,即道德与幸福,乃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的一对重要范畴。先秦时期,儒、道、墨诸学派都对德福问题阐发了自己的见解,提出了许多颇有价值的思想。其中,儒家的德福思想尤为...
二.君子成仁之路与权力的占有 孔子道德的实践主体是君子,是占据统治地位的“仁者”、“善人”;而君子实践孔子道德的活动有赖于一个小人阶层的存在。小人虽然不是道德实践的...
引言:年龄和代际的时间现象学描述 任何人、任何岁数的年龄,无时不在界限的同时划定和逾越之中。没有界限的贞定就没有年龄的确定,而没有逾越——这又同时意味着旧日的逝去和...
内容提要:对中国古代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有必要做进一步的区别和分析,本文即试图从“行为规范”、“支持精神”和“相关思想”三个方面来分析和阐述这一思想资源,指出在“...
对儒家道德的学习和实践不仅对统治者是有利的,而且对于实践者本人也是有利的,因为它是使个人获得高贵的社会地位和稳定的生活保障的必由之路。这是我们从孔子关于道德价值的...
子畏于匡,盖在鲁定公十三年,夫子行年五十六矣。⑦这个事件与我们在文章的结尾将要读到的“获麟绝笔”有着类似的临界结构:在代际之间,斯文之天命是际会还是隔绝,成为问题...
正因为孟子无法认识到社会对个人幸福的重大影响,所以他在探求获得幸福的途径时也就只能返回人自身。“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