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仁”对“礼”的依附与“礼”对“仁”的辖制 “仁”是孔子道德思想的中心范畴,是体现君子美德的主要品质。但什么是“仁”?在孔子那里并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答案。孔子在...
(一)《齊物論》 對篇名之解釋,衆說紛紜。其說大致有五:一、論齊一萬物。左思《魏都賦》:"萬物可齊於一朝。"劉淵林注:"莊子有齊物之論。"二、齊一物論。王應麟《困學紀聞》:...
而促成幸福的因素是什么呢?荀子洞微烛隐,揭开了蒙在幸福之上的那层面纱。其理论贡献源于他继承先贤的思想成果,更出于他超出既往诸子的思维水平。荀子认为社会的安危治乱、...
凡事物自外物觀之,無不爲彼,自本事物觀之,無不爲此。莊子將“彼”、“是”之辯證關係,推向相對主義,其旨欲以明“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是本不相對待,相通而爲一。此...
孔子将“仁”看成是统治的基础,要求统治者本着忠恕之道、“爱人”之心来施行统治。但这一理想本身就是建立在人对人的统治基础上的。正如我们前面所指出的,无论是从道德实践...
三成败得失 先秦儒家诸子素有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然而时乖命蹇,始终未得施展,一腔豪情付诸东流水,皆赍志以没。在为了崇高的理念四处奔走却屡屡碰壁之际,他们无论如何也想...
(七)厲與西施 “厲”,成玄英疏釋爲“病醜人”,陸德明《經典釋文》引司馬彪云“病癩”,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云假借爲“癘”。 其實,“厲”字本有“惡”義。《詩·正月》...
结语 康德指出,伦理学是研究如何使人配享幸福而不是获得幸福的学问。而孔子的道德思想恰恰是将道德看成是获得幸福的途径和方法。由于将人的道德实践活动局限于政治领域、由于...
纵观先秦儒家德福思想的理论渊源和思想变迁,可知儒家诸子对福的理解比较狭隘,通常只归结为心性上的自足自乐。他们虽非弃绝但却忽视了人的物质生活给人带来的幸福。而且,他...
解仇斗郄,谓解赢微之仇。斗郄者,斗强也。强郄既斗,称胜者,高其功,盛其势。弱者哀其负,伤其卑,污其名,耻其宗。故胜盅,闻其功势,苟进而不知退。弱者闻哀其负,见其伤...
(十)天下莫大於秋豪之末,而大山爲小;莫壽乎殤子而彭祖爲夭。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爲一。 郭象注:夫以形相對,則大山大於秋豪也。若各據其性分,物冥其極,則形大未爲...
回答先秦儒家德福思想有何现代意义之前,应首先明确先秦儒家德福思想有无现代意义或者说是从哪一层面来谈此问题的。终极目标?抑或具体内容? 先秦儒家以道德为人生的终极目标...
闻声和音,谓声气不同,则恩爱不接。故商、角不二合,微、羽不相配。能为四声主,其唯宫乎?故音不和则不悲,不是以声散伤丑害者,言必逆于耳也。虽有美行盛誉,不可比目、合...
(十二)故昔者堯問於舜曰:我欲伐宗、膾、胥敖,南面而不釋然,其故何也?舜曰:夫三子者,猶存乎蓬艾之間,若不釋然何哉?昔者十日並出,萬物皆照;而況德之進乎日者乎? “故...
见形为容,象体为貌者,谓爻为之生也,可以影响、形容、象貌而得之也。有守之人,目不视非、耳不听邪,言必《诗》、《书》,行不僻淫,以道为形,以德为容,貌庄色温,不可象...
(十五)忘年忘義 郭象注:夫忘年故玄同死生,忘義故彌貫是非。聞一多《莊子校補》:“忘年、忘我,振於無竟“,“我“舊作“義“。案莊子意中,本無仁義,焉用忘之?“義“當爲...
其二,道德的自律与他律。自律与他律原是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的用语。它们的本来意义是指道德价值的根据在哪里,在人自身或人之外?所谓自律是指道德主体自主地为自己的意志立...
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一种伦理文化,道德在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古代,儒家伦理独立承担着培植中国人道德意识的使命。人们按照儒家伦理的要求规范...
先秦时期,无论是在儒家美学还是在道家美学中,水都是一个重要范畴,呈现出不同的意象,使它成为一种文化的象征,文明的象征,智慧的象征。但是儒家和道家对水的意象的阐释却...
中经,谓振穷趋急,施之能言厚德之人。救拘执,穷者不忘恩也。能言者,俦善博惠,施德者,依道;而救拘执者,养使小人。盖士,当世异时,或当因免阗坑,或当伐害能言,或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