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思想的独尊随着秦二世灭亡而成为过去,汉初崇尚黄老,“恬淡之学,恍惚之言”有了发展的转机。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阴阳五行家的思想被儒学大量吸收,“阳儒...
三、“齐死生”的洒脱与“离境无生灭”的放达 庄子的“生死观” 在我国古代哲学家中,对生死问题做过最细致详尽探究的,就是庄子。他认为,死生皆为变化之自然,“死生,命也,...
亦禅亦道的东坡居士参禅最有心得,在他的《百步洪》一诗中,洞悟了人生瞬息之短,展现了“此心无住”的生死超然: 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
近些年来,中国思想界掀起了新一轮研究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热潮,儒家、佛教、道家思想研究极为兴盛,法家、兵家、纵横家思想研究也相当流行,独有墨家思想研究较为沉寂,少闻...
如欲参禅,顿悟之前肯定是要借助语言文字,而彻悟之后,从“不离文字”走向“不立文字”,恰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方是最高的境界,把“可说”与“不可说”不露痕迹地消隐于...
鉴于当时侵略战争频繁,“并国覆国,贼敖百姓”,墨子特别强调“非攻”,希望国家之间放弃战争、和平相处,以救人民于“兵刃毒药水火”之中。墨子曾亲自制止了三次战争。《墨...
庄子梦蝶 一、一对同乡两个布衣 庄子与惠施是战国中期的两位卓越哲等家。他们的生卒年在史书上皆无明确的记载,按现在学术界一般接受的观点,庄子约生于公元前369年,卒于公元...
且夫属其性乎仁义者,虽通如曾、史,非吾所谓臧也;属其性于五味,虽通如俞儿,非吾所谓臧也;属其性乎五声,虽通如师旷,非吾所谓聪也;属其性乎五色,虽通如离朱,非吾所谓...
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春秋初期的著名政治家管仲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管子·治国》)。管仲曾任齐国宰相,曾提出许多治国主张,这种“治国必先富民”的见解,也许是...
与庄子相比,惠施在政治上走着不同的道路。据侯外庐等所作“惠施年行略表”:公元前338年,惠施“初至魏,见魏相白圭。应魏王召,论齐、魏战马陵事”;公元前334年,惠施“为魏...
惠施的思想为庄子提供了何种材质?由于惠施学富“五车”的著述全部佚失,我们现在只能从散见于《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关于惠施的记述和评论中观其端...
这是勇敢的逆向思维,这是东方古典的阿凡达:你们都说伯乐等专家能人伟大,我偏偏认定是伯乐给野马天马、是木匠给林木、是陶匠给土石带来了无穷的灾难,给自然给人类带来无尽...
如果明白了“大一”“小一”的道理,那么另外的几个命题便可以迎刃而解。如“天与地卑,山与泽平”,以“小一”的概念解之,则天与地、山与泽皆由“小一”积聚而成;既然它们...
吾意善治天下者不然。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一而不党,命曰天放。 ——《庄子·外篇·马蹄》 我认为真正善于治理天下的人并不这样。他们认为,老百姓自有本身...
庄子对老子的发展在于他建立了影响整个民族精神和文化艺术的精神本体理论。其学说精华是他的小宇宙科学。庄子所提出的“心斋”“坐忘”“朝彻”“见独”等一整套“体道”理论...
庄子在说“劳神明为一……谓之朝三”时,提出与之相对的概念:“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庄子·齐物揄》)此“道”在认识论上就是停止对物质世界的分析计较,停止对万物之...
庄子与惠施有同样的感慨,但二人走的却是不同的道路。庄子由此感慨而“外天下”、“外物”、“外生”(见《庄子·大宗师》),惠施则仍然以“天下”为事,“逐万物而不反”,执...
二、“神全者圣人之道也” 庄子哲学的核心是保全个体生命的精神,并充分发挥精神生命的灵性与智慧。 庄子是第一个不仅高度重视人类的精神价值( 徐复观 先生说,庄子第一个用“...
观此可以说,惠施之学是战国中期的显学之一。当时,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杨朱,所以孟子排杨、墨而未论及庄子。宋儒朱熹曾说:“庄子当时也无人宗之,他只是在僻处自说,然亦...
三、独特的“体道”之论 如何才能“神全”?庄子指出其根本在于“体道”。在《大宗师》中庄子指出“道”非一般的人可学,必有“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而后“吾犹守而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