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世纪70年代以后,北美汉学对中国文学的理论化研究日趋加强,其路径由早期丰富的个案研究,过渡到更为系统化的文论阐释。在叙事学领域,以浦安迪为端绪的中西比较叙事...
中国和西方在欧亚大陆架的两端,中古时期在丝绸之路的驼铃中,文化的交流主要停留在器物阶段上。大航海以后,海路打通,西班牙和葡萄牙这两个伊比利亚半岛上的国家开启了人类...
摘要: 本文第一部分,详细考察了著名日本学者石田干之助走上东洋学研究道路时的社会与文化环境,并探明其学术上的师承关系。第二、第三部分对石田干之助在东洋学领域的成就做...
摘 要: 海外汉学是汉学家等国外人士研究中国文化的一门学问。就西方汉学而言,在对作为他者的中国文化所开展的研究中,情感与知性因素往往紧密地交织在一起。情感是西方汉学...
摘要: 王韬是晚清时期沟通中西文化的重要人物。他于1867年起亲身游历英法,是中国近现代走向世界并见证现代化的重要先驱人物。他写下的一系列游记、述评及见闻,除了是考察他...
摘要 :伊莎白柯鲁克是北京外国语大学终身荣誉教授,新中国英语教育的拓荒人,在中国生活了近百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勋章。伊莎白还是一位汉学人类学家,20世纪上半叶...
摘 要 :美国汉学家关于简帛《老子》文本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老子》的英译、文献学及文字学研究三个方面。本文通过对美国简帛《老子》研究的相关论著的整理分析发现,美国...
自1807年开始,大批传教士、商人、外交官纷纷进入中国。为使来华人士全方位地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和当时的社会生活,各种外文报刊接连出现。其中,美国人裨治文等创办的英文报纸...
美国当代著名汉学家史景迁曾说“每个人都以不同的方式向另一个世界伸出触角,每个人对那个世界都有不同看法,但是他们都一致称此世界为中国。既有许多带有优越感或是轻慢意味...
本文通过评述海外汉学家尤其是葛兰言和刘家槐对中国古代逻辑的看法,从逻辑与文化的视角讨论古代中国逻辑的特殊性,在中西方文化互动的大背景下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期望对中...
近年来,中国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和聚焦,“汉学热”、“中国热”也持续升温。但在中华文化“走出去”进程中,中外语言障碍的影响也在逐渐放大,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难以得到...
作者简介 宇文所安(1946年-),美国著名汉学家,哈佛大学东亚系教授。1972年获得耶鲁大学东亚系博士学位,随即执教耶鲁大学。他的作品翻译介绍到中国来的有:《初唐诗》、《盛...
9月11日,正在上海举行的第八届世界中国学论坛上,记者采访了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汉学家施舟人。他在谈起中国文化时表示,中国文化的传播是一种全球趋势。 施舟人为中国文化走...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传承着古丝绸之路精神,促进贸易与和平合作,倡导文化互鉴,丝绸之路正在书写新的篇章。”德国慕尼黑大学汉学系教授罗德里希·普塔克(Roderich P...
Chinese Philosophy’s Hybrid Identity Presented by John Makeham, La Trobe University Seminar Room A, China in the World Building (188), Fellows Lane, ANU, Canberra Thursday, 2 June, 2016, 4:00pm to 5:30pm 本文结构作为一种运动的概...
摘要: 乌克兰汉学源远流长,自18世纪东正教传教士时代即已萌生。柯维典为现乌克兰汉学协会主席,曾对乌克兰汉学从古自今的历史做过专门化的系统梳理。该文专门探讨该国19世纪...
摘要: 马礼逊、裨治文等在华英美传教士创办的《中国丛报》,经过二十年的刊行成了关于中国的西方知识宝库。 基于19世纪初的各种形势,创刊人突出强调了学术的现场性和当代性,...
本文系张万民教授特别授权,独家发布。由于文章较长,以下只展示部分预览,请 点击这里 下载PDF完整版。 An Annotated Bibiography of English Study of Chinese Literatry Theory (1900-2010) 说明:本书目...
法兰西学院中国思想史讲席教授、欧洲汉学学会副主席程艾兰(AnneCheng) 对于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来说,中国是一个能够不借助宗教而成功地建立起一个道德文明社会的极为古老的文明...
1 《苏北少年堂吉诃德》法文版书影 2013年8月,毕飞宇的《苏北少年堂吉诃德》在国内出版。2016年3月,时隔三年不到的时间,该书的法文版由译者柯梅燕从中文译成法文,在法国菲利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