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统说,亦称 三 正说,西汉董仲舒关于历史循环论的理论。三正,谓三代之正朔,正,指一岁之首,即农历正月,朔,指一月之始,即初一日。正朔有黑白赤三统,如夏朝以黑为统,...
经权,儒家用语。经指事物的常住性;权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变动性。在方法论上,经是根本原则;权即权变,是对原则的灵活运用。孔子提出权,但与经无涉。孟子讲权,指对礼的变...
诸子指的是中国先秦时期老子、孔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等学术思想的代表人物;百家指的是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等学术流派的代表家。诸子百家是后世对先秦学术思...
中国先秦时期的伦理学关于德性的概念。阴阳家、儒家、兵家解释不同。(1)阴阳家指谓金、木、水、火、土五行之德。战国晚期邹衍提出五德终始说,以五行相生相克、周而复始的循环变...
中就是孔子讲的中庸之道,指的是在天地自然之道的正中运行,既不太过,又无不及。而时则是指与时势一致。 时中一词最早出现于《周易》蒙卦的《彖传》:蒙,亨。以亨行,时中也...
四句教即明朝哲学家王守仁晚年所述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一般视此四句为王对其大半生学术思想的概括性论述。 对四句教之理...
《十翼》是包括〈彖传〉、〈象传〉、〈系辞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及〈文言传〉等文章典籍的总称,用来解释《易经》的道理,亦称为《易传》,是理解《易经...
小康是儒家哲学概念,最初指大同社会因为人的私欲堕落的结果,现代多指相对富足的生活状态。 小康概念与大同相对,出自《礼记》礼运篇大同章(通常简称礼运大同篇及小康篇)。...
《易》用语。语出《易系辞上》: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晋韩康伯注:天尊地卑之义既列,则涉乎万物贵贱之位明矣。《易传》用阴阳、刚柔之相摩、相荡,说明宇宙之发生...
构成《易经》之卦的基本卦画,有和-- 两种。-- 称阳爻,--称阴爻。《易经》每卦六爻,爻有 爻题与爻辞。爻题由爻性与爻位两部分组成。爻性分阴 阳或柔刚,以六、九表示;爻位指爻在卦中...
彖(tun)指彖辞,就是古经六十四卦中每一卦开头的卦辞。它与爻辞相对而言。例如乾卦,元亨利贞就是彖辞或者卦辞;其余六爻的筮辞就是爻辞。爻辞只断定该爻的吉凶,彖辞则断定...
所谓的四德是指:德、言、容、功,就是说做女子的,第一要紧是品德,能正身立本;然后是言语(指有知识修养,说话得体,言辞恰当);其次是相貌(指出入要端庄稳重持礼,不要...
《易传》用语。圣人用《易经》揭示事物的真相,确定事务的方法。《易系辞上》: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唐孔颖达疏:言易能开通万物之志,成就天下之务。北宋程颐《...
战国时期孟子提出的一种人性论。孟子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验证。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
把相关典籍收集在一起为藏,把儒家典籍收集在一起,编成一大文库,即为儒藏,是儒家著作的总汇,与道家之道藏、佛教的藏经相应。北京大学《儒藏》工程预计耗资1.52亿元,是中国...
荀子性恶的观点,是中国思想史中,最早出现的性论。其观点主要出现于其《性恶篇》、《正名篇》。要完整地了解荀子的性恶论,参考《解蔽篇》、《王制篇》等重要篇章。 荀子性恶...
《易传》用语。本作㚃壹。指天地交感时 阴阳二气升降浮沉的一种状态。《易系辞下》:天地 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许慎《说文解 字》释㚃云:壹,㚃也,从凶从壶,壶不得渫...
哈佛三杰说形成缘由及过程,已成为中外学术交流史上的一桩公案。近年来吴宓日记、自编年谱等资料的出版,使相关研究得以推进,而陈寅恪和汤用彤哈佛档案、留学手稿等史料的发...
六经糟粕论并非白沙首创。北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指出:晏性自喜,粉白不去手,行步顾影,尤好老庄之书,与夏侯玄、荀粲及山阳王弼之徒竞为清谈,祖尚虚无,谓六经为圣人...
《易传》用语。仪指法象。《左传襄公三 十一年》:有仪而可象谓之仪。两仪指天地,《易 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是故法象莫大 乎天地。两仪是指以太极为原初的宇宙演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