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一种主张人性分为三等的理论。西汉董仲舒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认为圣人之性,受命于天,近于全善,是上品;斗筲之性,瞑而未觉,近于全恶,是下品;中民之性,可善可恶。东...
【荀子儒学派】即《韩非子显学篇》所谓孙氏之儒,先秦儒家八支派之一。创始人荀卿,又称孙卿,姓荀,名况,卿,为当时人相尊的称呼,战国末至秦初赵国(今河北南部)人。子夏...
儒家倡导的一种宇宙观、方法论和道德境界。中,有中正、中和、不偏不倚等义;庸,有平常、常道、用等义。语出《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以中庸为最高的美德。要求事举而...
近代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表现方式。因当时中国的思想界是以孔子为偶像、以圣经贤传 为中心的封建专制主义文化体系占主导,所以康有为 以托古改制为招牌来为维新变法作论证和宣...
南宋哲学家陆九渊提出的认识修养方法。陆九渊从心即理这一基本观点出发,认为主体本然之心中包含着宇宙万物之理及伦理道德意识,他把这种包含着道德善性的本然之心称为本心,认为...
《礼记》用语。指用乐教化百姓。《礼记经解》:广博易良,乐教也。孔颖达疏:以声音干戚以教人,是乐教也。强调乐教的必要性。认为: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乐记...
六艺有两种意义: ①《周礼》(公元前2世纪)中大司徒或保氏条出现的六艺,指礼、乐、射、御(驭)、书、数六个科目,是周代培养士大夫作为基础教养必须掌握的科目。礼是仪式、行为方式...
中国战国时孟子的用语。指人们在道德意识的支配下所产生的一种无所畏惧的心理状态。《孟子公孙丑上》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种气和道德意识紧密结合在一起,如果缺乏道德意...
公羊学派,是儒家经学中专门研究和传承《春秋公羊传》的一个学派,它属于今文经学内部最重要的一个分支学派。 《公羊传》亦称《春秋公羊传》、《公羊春秋》,是专门解释《春秋...
孟子提出的一种反省内心的认识方法和道德修养的方法。《孟子尽心上》: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赵岐注:性有仁义礼智之端,心以制之,以思...
即意志。表示一种高度自觉、稳定的心理状 态。志概念最早见于《尚书洛诰》:惟不役志于享。《左传成公十六年》:速则失志,不整丧列,志失 列丧。均把志表述为一种心理状态。孔子说...
儒家的哲学范畴。本义是信,指言谈、处事真实无妄或诚实无欺。《论语》中虽未明言诚,但孔子提出言忠信,行笃敬(《论语学而》),敬事而信,笃信好学,守死善道(《泰伯》)等,已涉及诚概...
孔子哲学、伦理思想的概念。指君子在求知、修身中应有九种思考。孔子说:君子有九思: 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意谓当其...
《孔子家语》是中国古代记述孔子思想和生平的著作,其内容是自汉朝以前到汉朝早期不断编纂而成,后来王肃对其进行整理,凡二十七卷 [1] ,现存十卷。 《孔子家语》的争议很多。...
《中庸》的伦理主张。《中庸》的作者认为,君 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这五种伦理关系是社会的普 遍准则,是人人必须遵守的必然规范。《礼记中庸》: 天下之达道五曰:君臣也,父...
亦称攻取之性,宋儒用语。与义理之性、天命(地)之性对称。指人的天赋资质。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张载《正蒙诚明》)生之谓性。性即气,气即性,生之谓也。(程颢《二程遗书》卷一)孔子...
谓变化先天的本性,兴起后天的人为。《荀子性恶》: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 杨倞 注:言圣人能变化本性,而兴起矫伪也。《宋史蔡元定传》: 元定...
《易经》是中国古老的卜筮之书,是远古时期中华先祖与神灵沟通的工具。虽是筮占之书,但其内在的哲学思想和独特的逻辑体系却是构成中国传统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骨架。...
十三经是十三部儒家经书的合称,是儒学的核心文献,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附《春秋》)、《公羊传》、《穀梁传》、《...
絜,度量;矩,画方形的用具,引申为法度。儒家以絜矩来象征道德上的规范。《礼记大学》: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