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是就性情说。大抵心之体是性,性不是个别物,只是心中所具之理耳。只这理动出外来便是情。中是未接事物,喜怒哀乐未发时,浑沦在这里,无所偏倚,即便是性。及发出来,喜...
义与利相对而实相反。才出乎义,便入乎利,其间相去甚微,学者当精察之。自文义而言,义者,天理之所宜;利者,人情之所欲,欲是所欲得者。就其中推广之,才是天理所宜底,即...
术语的解释:四端,是儒家称应有的四种德行,即: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四端说是孟子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
【释义】 谓汉大戴礼记戴德与戴胜(或戴圣)。 【出处】 孔颖达《礼记正义序》:去圣谕远,异端渐扇,故大小二戴,共氏而分门;王、郑两家,同经而异注。 【戴德】 生卒年不详...
诚是儒家的重要范畴,从辞源上讲,它产生于西周时期,但诚的观念,早在原始初民的宗教祭祀活动中就已产生,并逐渐由人神关系发展到反映人德关系;从观念上讲,它产生于原始宗...
疏即正义,是对注解释,疏解时一般不突破原书的范围即属不破注。 疏不破注是训诂学术语。指在作疏时完全依照注文诠释,不改变旧注的任何观点。这种做法,是唐代注释家的成例。...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关于名分、名实问题的概念和学说。 孔子首先提出正名的主张。他的弟子子路问他替卫君治理国政从何入手时,他说:必也正名乎?接着他讲了正名的理由,说:名不正则...
太极只是浑沦极至之理,非可以气形言。古经书说太极,惟见于易,系辞传曰:易有太极。易只是阴阳变化,其所为阴阳变化之理,则太极也。又曰:三极之道,三极云者,只是三才极...
圣贤所谓道学者,初非有至幽难穷之理,甚高难行之事也。亦不外乎人生日用之常耳。盖道原于天命之奥,而实行乎日用之间。在心而言,则其体有仁义礼智之性,其用有恻隐、羞恶、...
清代乾嘉之际,以吴派、皖派、扬州学派为主体的纯汉学研究风靡朝野,成为清代中叶学术发展的主流,与这股学术思潮互为异趣的,是所谓宋学派的出现。宋学即宋代经学的简称。宋...
道之浩浩,何处下手?圣门用工节目,其大要亦不过曰致知力行而已。致者,推之而至其极之谓。致其知者,所以明万理于心,而使之无所疑也。力者,勉焉而不敢怠之谓。力其行者,...
化性起伪是荀子教育哲学的核心学说。 荀子认为人与生而俱的本性易趋于为恶,因为人初生不识礼义;必须透过后天环境,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的涵养,也就是教育,才能建立人格,养...
一、名词解释 考据:即考证。研究文献或历史问题时,根据资料来考核、证实和说明。清代乾隆、嘉庆两朝考据之学最盛,后世称为考据学派或乾嘉学派。宋代考据已取得相当成绩,此...
忠恕之道是孔子认为可以终身行之,又是一以贯之之道。 论语卫灵公篇载,子贡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说:「其恕乎。」里仁篇载曾参解释孔子「吾道一以贯之...
北宋洛阳以程颢、程颐兄弟为首的学派。二程同受业于周敦颐,他们提出了理的哲学范畴,认为理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一草一木皆有理。还认为理是天理,乃人类社会永恒的最高准则...
慎独一词,见于荀子、礼记之大学及中庸,其义大概出于曾子。曾子所言之「吾日三省吾身」,即是慎独的工夫。孟子云曾子守约,亦应是指此而言。三省其身,即面对自己,作澄清生...
一、创始人 郑玄是东汉的儒家学者、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经学家。他曾师事第五元先、张恭祖、马融,先后研习了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然后网罗众家之说,把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通融为...
书所以载道,固不可以不读,而圣贤所以垂训者不一,又自有先后缓急之序,而不容以躐进。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
简介 《五经正义》系经学义疏的结集,偏重南学。其中包括《周易正义》14卷,《尚书正义》20卷、《毛诗正义》40卷、《礼记正义》70卷、《春秋左传正义》36卷。孔颖达等奉命主持编...
韦政通 血气心知这个观念出于《礼记乐记》: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而无哀乐喜怒之常,应感起物而动,然后心术形焉。在这里,血气心知,似是指人生而有的感觉和认识能力。在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