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韦政通 (一)圣贤学问之道 《孟子告子上》: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
作者:余敦康 中国战国时期孟子提出的人性论概念。指天赋的道德知识和天赋的道德能力。《孟子尽心上》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
中国古代儒家伦理学说的基本概念之一。是封建社会所规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指尊卑长幼的关系。 《管子.八观》:背人伦而禽兽行,十年而灭。 《孟子.滕文公上》:人之有道也...
作者:韦政通 《大戴礼记主言》:曾子曰:敢问何谓三至?孔子曰:至礼不让而天下治,至赏不费而天下士悦,至乐无声而天下民和。明王笃行三至,故天下之君可得而知,天下之士可...
作者:韦政通 万物皆备于我,语始见《孟子尽心上》,意思是说:万物的道理都具备于我心,因此,陆象山说: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
作者:周妮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释意 孔子杜绝四种弊病:不主观臆断,不绝时肯定,不固执己见,不唯我独尊。 阐幽 孔子杜绝了四种毛病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作者:韦政通 十义是为伦理关系中的十种角色,制定他们各自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此说见《礼记礼运》。十义是:(1)做父亲的要慈爱;(2)做儿子的要孝顺;(3)做哥哥的要存心...
中国古代哲学术语。天人感应思想源于中国先秦哲学,西汉时董仲舒将其发展为一系统的神秘主义学说。董仲舒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董...
中国哲学史的一对范畴。(1)体指形体、形质、实体;用指功能、作用、属性。《荀子富国》:万物同宇而异体,无宜而有用为人。唐崔憬《周易探元》卷下:凡天地万物,皆有形质,就形质之中...
亦称义理之性、天地之性、本然之性。宋明理学用语。与气质之性相对。《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唐孔颖达疏:天本无体,亦无言语之命,但人感自然而生,有贤愚吉凶,若天之付命遣使之...
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即指以子思和孟子为代表的儒家一系。 子思与孟子之间的师承关系,首见于《荀子》。荀子在其《非十二子》中说:略法先王 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材剧志大,闻...
南宋朱熹、吕祖谦撰。十四卷。为北宋理 学家语录选编。书名取《论语》切问而近思义,以关于大体、切近日用为选录原则。淳熙二年(1175)夏,吕祖谦至福建访朱熹,二人共摘录周敦颐、程...
作者:韦政通 《左传文公七年》:正德、利用、厚生,谓之三事。《尚书大禹谟》有六府、三事之说,《蔡沈集传》即以《左传》的三事释之。依《左传》所说,此属于先秦儒家德治思...
中国古代道德范畴。西周初期周公提出。《书康诰》说:恫乃身,敬哉!往哉,封,勿替敬。春秋时用指臣德, 《诗周颂臣工》:嗟嗟臣工,敬尔在公。《国语晋语》:吾闻之羊舌大夫曰: 事君以敬...
中国明代心学(陆王学派)著作。王守仁著。书名取《论语》传不习乎之意而成。分上、中、下3卷,分别刊刻于1518、1524、1554年。收入1572年谢廷杰汇集王守仁著作,刊刻为《王文成公全书》...
〖晦翁学派〗南宋朱熹所创学派。熹字元晦、后改为仲晦,号晦瘤,又号晦翁,因称所创学派为晦翁学派。亦称闽学学派、考亭学派、紫阳学派等。熹为安定学派胡□、泰山学派孙复、...
明末清初顾炎武的读书札记。凡三十二 卷。按经义、吏治、财赋、史地、兵事、艺术等分类编次。 顾炎武生前所刻本仅八卷,且未广传。康熙时门人潘耒 从其家求得手稿,以三十二卷刊...
作者:方克立 中国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知指知识、知觉、思想、认识;行指行为、行动、践履、实践。古人讨论知行问题,多从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关系立论,但也包含着一般认识论...
关于道德行为与物质利益关系的论辩,是儒家最重要的论辩问题。朱熹说::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与延平李先生书》)陆九渊也说:凡欲为学,当先识义利、公私之辨。(《象山语...
孔子的道德规范。意谓正直、耿直。孔子提出直道而事人(《论语微子》),指出三代以直道而行也(《论语卫灵公》)。认为直是人内心所具的先天道德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论语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