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学一直是中国古代的学术主流。在经历了汉唐经学的兴衰之后,由于复兴儒学、疑经思潮的推动,宋代的学者们创立了一种以义理解经的新经学,也就是宋学。宋学既是中国经学发展...
张祥龙 摘要:不同的视野(Horizont)里,中国古代思想会呈现出极不同的样子;20世纪的中国人想必对这一点有深切体会。而这一现象在看待孔子时又特别的突出,因孔子本人的为人为学...
历代学者一般都认为:《易传》之后的象数派儒家与义理派儒家,在天道与人道的关注重心上是不同的,象数派重天道,义理派重人道。如唐代李鼎祚在《周易集解序》中说: 自卜商入...
从宋仁宗嘉祐初(1056)到宋神宗元丰末(1085)的三十年间,是宋学的兴盛时期。在这个兴盛时期,先后形成了四个学派,即:以王安石为首的荆公学派,以司马光为首的温公学派,以...
哲学(本体论)和科学的关系问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本不成问题。西方哲学史中,哲学家普遍认为哲学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科学,甚至是科学的科学。即便在近代自然科学逐渐独立的背...
在即哲学史以言哲学的思路中,唐君毅著成《中国哲学原论》六卷,提出船山以磅礴之思总结宋明哲学的结论,并以继承船山思想以论文化来阐释自己的学术渊源,把历史情怀与哲学智...
在所有关于孔子的记载中,最吸引人想像力的,莫过于其厄于陈、蔡之间的故事。其实,它既不体现孔子建功立业的才能,也没陈述儒家深远高明的义理,相反,只是陷于困境的夫子在...
从春秋末年起,连同整个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影响重大、意义深远的变革时期。王夫之在其名著《读通鉴论》中,称之为古今一大变革之会。春秋时代出现了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动荡...
孙应鳌,字山甫,号淮海。其先江苏如皋人,后占籍清平卫(今凯里市炉山镇),遂世为贵州人。生于明嘉靖六年(1527年),卒于明神宗万历十四年(1584年)。他是王阳明的再传弟子...
熊十力是现代中国著名哲学家,他的贡献主要在哲学本体论上,这就是以新唯识论为代表的内圣学。但作为参加过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爱国志士,反思中国传统社会政治得失,寻求中华民...
王阳明一生文治武功俱称于世,而对儒学的理论贡献尤其卓著。其学远承孟子,近继象山,而自成一家,影响超越明代而及于后世,风靡一时而传播中外。本文仅对阳明学的理论结构、...
庞朴 虽然天人合一这个词语到北宋时代才最终形成,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却早从商周时起,便逐渐成形,并作为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和人们生存的文化背景,出现于中华大地了。 所...
司马迁作《史记》以孟子、荀子并言,谓二人咸尊孔子之业,并无高低轩轾之论。《荀子》自《汉书艺文 志》著录于儒家,历代目录因之无异辞。宋代理学大兴,始有尊孟抑荀之举。宋...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通史著作,尤其是司马迁在把握和叙述历史大势方面的成就,至今仍然值得我们深入地探讨。《史记》有《三代世表》、《十二诸侯年表》、《六国年表...
一、永嘉之学的思想源头 永嘉事功学派形成于南宋前期,产生于两浙东路的温州,因为这些主张事功的众多学者都是温州人,温州古称永嘉郡,所以称为永嘉事功学派,简称永嘉学派或...
礼乐精神或者说礼乐之教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特色。时至近代,礼乐之教开始受到人们的质疑,甚至被新文化人士目为吃人的礼教。然而在新文化人士对礼教的一片讨伐声中,也有学者对传统...
纬书的中心内容是帝王之事。根据儒学的政治理念,帝王是德位兼具的人:具有最高的德,因而也具有至尊的位,所谓大德必得其位、大德者必受命。① 纬书中的众多帝王,都是如此德...
在王阳明的学说中本身包含着虚无与实有二个方面的矛盾,既有儒家实学成分又有禅学成分。王阳明死后,王门后学发生了思想派别之分化,出现了禅学化和实学化二种不同的倾向,而...
庆历之际宋学的初兴,其倡导者是范仲淹和欧阳修,而胡瑗、孙复、石介、李顜等都是这一思潮中涌现出来的有代表性的学者。在政治上,他们主张励精图治,革新除弊,改变宋初以来...
王艮及其所开创的泰州学派在中国思想史上的特色,在于其以阳明心学为契机,将儒学由庙堂之学变而为民间之学、由经院之学变而为大众之学①。兹从政治思想史角度对王艮、何心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