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孔子形象之嬗变 王钧林 今天,我们通常把孔子看作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这是我们这个时代塑造的孔子形象。历史上的孔子形象又如何呢...
摘要: 《孔丛子》是一部相当于“孔家杂记”的书,由《孔丛子》20篇、《连丛子》2篇、《小尔雅》1篇组成。《孔丛子》、《连丛子》、《小尔雅》本来是三部各自独立的书,它们的...
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意见》对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以及落实的主要途径、措施等...
摘要: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文化,到了近代,迅速下移,退居次要地位。儒家文化被边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社会转型,以及由此而造成的儒学丧失其官学地位,和儒家...
三不朽的思想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范宣子与叔孙豹讨论不朽的问题。范宣子说,他的家族从尧舜时期就已经受封为贵族,经历夏商周,一直到春秋时期,世代受封,延续千年以...
儒家文化是一个乍看十分简单、深究起来却又非常复杂的概念。我们常常日用而不知,不知儒家文化是什么;习焉而不察,不察儒家文化究竟有哪些基本的内涵和特点。尽管这并没有妨...
摘要: “大人”是孔孟时代享有较高社会地位的特殊群体,其构成与类型不一。孔孟志在改造社会,不得不与“大人”打交道。然而,孔孟如何看待、对待“大人”,既有共同点,也有...
知耻,在中国传统美德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早在春秋时期,管子就说过:“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把耻列为维系社会、国家存亡的支柱之一。以后的长时期中,...
摘要: 在全球化时代,如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孔子的思想和智慧能够提供有益的指导。孔子倡导“仁爱”,以“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而要求“泛爱众”;强调“仁爱”须推己及人,...
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三智道商国学院特聘教授 钱逊 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钱逊教授认为,儒学的精华在于做人之道。向来关注年轻人道德...
在中国历史上,核心价值观被称之为“明德”。司马迁说:“天下明德自虞舜始”,说明虞舜是构建中国核心价值观的第一人。儒家经典“四书五经”极为推崇“明德”:“五经”之一...
钱逊,1933年10月生。清华大学教授。曾任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所长。主要研究方向:先秦儒学、中国古代人生哲学。著有《论语浅解》《先秦儒学》《中国古代人生哲学》...
公平正义是一以贯之于古今人类社会的核心价值。无论贵族社会还是平民社会,无论专制社会还是民主社会,无论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无论现实社会还是理想社会,都无一...
摘要:“五常”仁、义、礼、智、信,是传统道德的典范形式。“五四”运动以来,因为受“三纲”之累而遭到了猛烈批判。实际上,“五常”完全不同于“三纲”,“五常”是扎根于...
导读 《论语》中两次提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内涵的一个逻辑前提是承认并尊重他人的生存权利,包括理解和宽容他人的言说与行为,以及尊重他人的生存、生活方式。 当今...
一、导言 韩国现代史,以1945年为分歧点,可分为前半期和后半期。前半期(1876——1945),是从韩末缔结江华岛条约(1876)到解放的时期。后半期是从1945年至今,这一段时间里经过了...
自近代“西学东渐”以来,如今全球一体化进程日益加剧,我国思想文化一直都而临着来自外界及自身的不断冲击和挑战。在这对于整个人类历史而言并不算长的两个左右世纪里,伴随...
一、问题的提出 如果说对既往历史所发生的事实和记录进行经验性和事实性的分析与研究属于“历史学”范畴的话,那么,“历史哲学”就是某一位“历史学家”或“思想家”按照自己...
I 序言 马克思曾在《共产党宣言》(1848)中预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大再生产会使所有现有的相互分割的社会关系宣告终结,甚至通过东西方的分裂,带来面向“一个”(世界)市场...
一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和中国传统学术中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学术,历代儒学大师针对中国国情都提出了修身养性、治国安邦、社会和谐的系列解决办法,也产生出了系统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