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堪藏汉熹平石经残字 中国古代学问在20世纪中国发生了两种巨大的转变,一是因西方学术和方法的输入而使中国古代学问走向学科化和专门化,并造就出了现代性的学术形态,如考古、...
首先,从元理论的视角看,就有一个“永生不死”何以成为问题的问题。就是说“永生不死”在什么语境中或意义域内才是一个有意义的问题。这是要确定问题的意义域。 其次,从以对...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强占了中国东北三省。国难当头之际,国民的民族意识普遍高涨,文化的民族性问题也日益凸显。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又发动了“华北...
一、引言 标题中的“与”暗示着这篇札记的“思的事情”的规定性:和施密特的标题“陆地与海洋”中的“与”指示出两种元素之间永恒的争执不同,这里的“与”乃是指元素对空间的...
上述可见,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既是“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新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最积极成果,也是对中国共产党在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
从哲学的存在论的视角来看,中国哲学中有“有无之辨”,西方哲学中有“存在者”与“存在”本身的区别。巴门尼德讲过,“……只有哪些研究途径是可以设想的。第一条是:存在者...
二、元素与空间境域 先秦思想,甚至整个中国传统思想从本性上说都具有元素论性质。从八卦、五行到后来的风水术,对元素的领会贯穿了华夏共同体的整个历史性存在。这种贯穿是极...
[1]最初发表于WirklichkeitundReflexion.FestschriftfürWalterSchulz(《现实性与反思:瓦尔特舒尔茨纪念文集》), Pfullingen1973,第145-161页,后收入伽达默尔全集(GesammelteWerke)第6卷,Tübingen1985,...
正是这四种基本的触觉感受使得人们普遍认同水、火、土、气为四元素(因为冷与热、干与湿的搭配刚好有四种)。因此,虽然我们或许无法完全悬搁各民族共同体对元素的不同理解,...
三、先秦儒、道两家的元素-空间境域之比较 以下我们以先秦思想中的儒、道两家为例来考察中国古代传统对元素与空间的领会。本文选取的四元素乃是水、土、天、气,之所以不包括火...
孟德斯鸠 孟德斯鸠(Montesquieu)用“自由”这个词所意谓的东西并不是在他对自由概念的正式定义(也是通常的定义)——“自由即在于做法律不禁止的事情的权利”中所能发现的,只...
伯林的著作中体现的这种自由主义具有独创性和鲜明的特色,它与近年来在英美世界居支配地位的那种自由思想,与那些较老的自由主义传统(新近的自由思想就是从它们当中发展出来...
[1]施密特:《陆地与海洋》第10节,以及《关于新空间的对话》。 [2]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第12节,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三联1999年12月版。 [3]海德格尔显然也注意到了元素性的...
一诠释的原则 人面临死亡的时候,更多会想到宗教而不是哲学。《斐多》是苏格拉底临死前一天的言行记述,所以毫不奇怪,在其中,与死亡直接相关的通常的宗教主题即灵魂不朽问题...
之所以说决定论仍然是一种梦魔,是因为要相信决定论的真理就得放弃或否定十分复杂的实际生活和情感生活。如我们所知,正是这些生活才是构成我们习常的自我观念、道德生活观念...
二伽达默尔的诠释学“设定” 伽达默尔以考察柏拉图《斐多》对话的诗性特征,即其场景虚构来作为探索的出发点。他当然不会去纠缠那些琐碎的时间、地点、人物、情景诸要素,而是...
人类的这种选择能力支持着伯林的自由概念,伯林把这种自由叫做“基本自由”(康德将之称为“任意”),并认为它构成了“否定的自由”和“肯定的自由”的共同基础。在这里,伯...
伯林曾经指出:“自由的基本含义就是免受束缚、免受限制和免受他人的奴役,其他的含义都是这个含义的扩展或比喻。”伯林在这里的意思,不是说只有这种自由的含义才符合日常语...
伽达默尔在这里又注意到对话进程中的一个戏剧情节,就是苏格拉底对毕达哥拉派宗教传统纯洁灵魂观的改造竟然得到了两个毕达哥拉派朋友的强烈认同(67b)。为什么会如此?伽达默...
就我个人阅读《斐多》之(绝非普遍的)诠释学经验,我认为柏拉图以宗教问题开场固然可能是为了强调某种东西,但若更加字面、更加直接地解读情节的开展,则可以说那是再自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