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是文明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基础。所以,探索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需要研究当时社会的农业发展状况。 大约在良渚文化时期,环太湖地区的原始稻作农业开始进入成熟发展阶段。...
3、地主制经济下的小农经济与精耕细作形成发展的关系 社会经济制度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我国古代每次农业生产高潮的出现,都是与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或调整分不开的。但农业生产...
[1]王祯《农书》卷十八《农器图谱·灌溉门》。 [2]王祯《农书·原序》。 [3][37]参阅《农业考古》1990年第2期缪启愉《王祯的为人、政绩和〈王祯农书〉》。[4][42]王安石《临川文集》卷一...
曾之谨,南宋时人。祖籍江西泰和。祖父曾安止,字移忠(一作中),号屠龙翁。入仕之后“初调洪州、丰城主簿”,后曾任江州彭泽县令。元祐五年(1090),曾安止的父亲曾肃逝世。...
这些文化遗存表明,原始稻作农业已经在那时兴起并得到初步发展。但从第四文化层与第三文化层在工具、陶器、建筑遗存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别等现象分析,如第四文化层的石工具只...
四、“精耕细作”与农业现代化 (1)中国传统农业的落伍和农业现代化的艰难起步 中国传统农业虽然曾经创造过历史的辉煌,但在近世逐步落伍了。这是一个隐蔽发生的过程。鸦片战...
麦子(主要指小麦)是现今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有1/3以上人口以麦子为主要食粮。在各种农作物中,麦子栽培面积和总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在中国,其重要性也仅次于水稻。麦...
蓑笠,为遮雨和遮阳的农器,根据王祯 XE "王祯" 《农书 XE "农书" 》 XE "《农书》" 的记载,这部分农器主要包括蓑、笠、屝(草鞋)、屦(麻鞋)、橇(一种适合于泥中行走的木鞋)、...
一、畬田民族的出现与经济重心的南移 畬田民族是以畬田,即通常所说的刀耕火种,为主要特征的农耕民族,他和今天的畲族既要联系,又相区别。畲族是最主要的畬田民族之一,但历...
2、麦作在中国的发展 尽管麦子进入中国以后遇到了许多障碍,但5000多年以来,麦子还是在中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麦子在中国的本土化经历了一个自西向东,由北南来的历程。 麦子在...
注释: [1]曹树基,《禾谱》及其作者研究,中国农史1984年3期84—91页;《禾谱》校释,中国农史1985年3期74—84页。 [2]《水经注》卷三十九:“温泉水在郴县之西北,左右有田数十亩,资...
畬田,系从其耕作方式得名,从其分布和性质来说,则畬田往往是“山麓之陆田”,畬田上所种作物都是旱地作物。 唐宋时期的畬田所种植的旱地作物主要包括:粟、豆、禾、麦、米、...
本文讨论的主题是汉代的农业,尤注目于集约精耕与人口增殖的关系。精耕制与以销售为部分目的的农户经营,由汉代以至近世,始终是中国农业经济的特色。兹先由汉代政府对农业的...
第三,从耕作方式来看,唐宋时期的畬民和后来的畬田民族一样,都是以畬田为其主要的生产方式。朱庆馀有“蛮人独放畬田火”(《全唐诗》,5895页)的诗句,放火烧畬、刀耕火种是...
关于元朝农业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者们已经做了相当多的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出版了许多论著。这些论著主要研究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元朝的农书及其代表的农业水平...
至少自唐代开始,中原王朝就开始有意识地向畬田民族集居地区进行渗透,设州立县,开疆拓土。宋神宗熙宁五年章惇“开梅山”、“籍其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vi]迫于外来的强大...
第二类及第三类的公田,事实上都是已经垦熟,而且有人耕种的田地。承种者往往不是佃户,即是官奴婢。这两类的公田,即使由贫户承领,也不过赶走一批旧的,换上一批新的。对整...
推广农业生产知识和技术。按察司(廉访司)或总管等官员编写劝农文、劝善书,用通俗文字介绍农桑技术,要求县官向社长、社师等宣传。至元十五年河南河北道提刑按察司发布的《劝...
3.多河取水多首制引渠与陂塘串联的水利系统这种水利系统已由陂渠串联的小水网发展为大水网,由一个河系发展到与几个河系相连,较充分地开发利用了地区水资源。汉代南阳地区的六...
官员政绩考核,实为虚文。元朝以田野辟、户口增、盗贼息、词讼简、赋役均五事考核地方官员政绩。许有壬认为以五事备考核官员“实则虚文”。户口增,不过是析居放良、投户还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