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时候北方人民还发明了短辕的蔚犁。《齐民要术·耕田篇》载:“今自济州以西,犹用长辕犁、两脚耧。长辕耕平地尚可,于山涧之间则不任用,且回转至难,费力,未若齐人蔚犁之...
三、“那”:红水河流域稻作文明的历史印记 田是稻作农业劳动的主要对象,也是稻作农业基本的条件。“田”在壮泰语中称为“那”,或者说,“那”是壮泰语“田”的汉字记音,有...
在宋代稻作史研究中,有一个至为关键,且至今尚存争议的问题,这就是稻田的种植制度。它不仅关系到对宋代稻作发展水平的估计,同时也关系到对整个宋代农业经济、技术及其发展...
在魏晋南北朝农业中,蔬菜种植的土地利用率最高。这一时期的蔬菜种植业,广泛应用复种、间作、套种、作畦技术。这一时期的蔬菜种类增加,品种更多,播种期皆有各自的要求,不...
神话是人类祖先所特有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9)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人们的思维能力低,不可能科学地...
《说文》曰:“禾,嘉谷也,以二月始生,八月而熟,得之中和,故谓之禾。” 崔shí@⑧曰:“二月三月,可种植禾。” 在《齐民要术》中,已把粟、黍、稷、春大豆、小豆、大麦、...
(1)寻找并驯化野生稻 在(布洛陀造方唱本》(11)第二章中记叙了在原始社会,人类繁衍,人口增多,人们开始造田造地和种植谷粮的情况。在尚未有稻种的时候,布洛陀叫人们到山上、...
2再生双季稻 再生稻是水稻收获(或败收)之后,其茎基部的休眠芽萌发抽穗结实。宋人诗中所谓“田收长稻孙”[9]的诗句就是对此种现象的描述。再生稻最初是一种自然现象,后来被人...
栽培稻的发明和稻作农业的起源地问题,是世界性的重大学术课题,有多种观点。关于栽培稻的发明。必须具备以下几个前提条件:一是要有栽培稻的野生祖先种——普通野生稻;二是...
数年之中则谷积而民足矣。”这种积储而备灾害的设想是中国古代备荒思想具体体现。史称“帝览而善之,寻施行焉。自此公私丰赡,虽时有水旱,不为灾也。”[1]说明孝文帝的实...
犁是用动力牵引的耕地农机具,也是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整地工具。从我国考古发现看,石犁一般用石板打制成三角形的犁铧,上面凿钻圆孔,以便固定在木柄即犁架上使用。但由于木...
——以太湖流域的圩田为中心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学术界对于唐宋时期的圩田的种种争论是由于江淮、浙西、浙东这些不同地区的圩田在形式上各不相同之故。浙东的圩田,又称湖田...
(4)赎稻魂 壮族是古老的稻作民族,基于“万物有灵”的原始观念,认为稻种从发芽、长成禾苗,到抽穗扬花,结成谷子,是一种生灵的生长还原过程,其中稻谷的“魂魄”起决定作用。...
二 浙西、江淮圩田与浙东圩田的差异 日本学者西山武一曾说,中国的灌溉事业,根据其地形的不同,可分为三类:北方是渠,淮南是陂,江南是塘。(注:西山武一:《中国水稻农业的...
注释: (1)梁旭达:《红水河流域原始文化概述》,载唐正柱主编:《红水河文化研究》,广西人民山版社2001年出版。 (2)马洪路:《再沦我国新石器时代的谷物加工》,《农业考古》1...
三 早期的浙西圩田 渠、陂、塘三种形式的水利工程,比较而言,渠的修筑最为简单容易,圩田的修筑最为困难,陂则处于两者之间。南方地区早在上古之时便已创造了优秀的文明,但其...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历代统治者都很重视农业的发展和农具的创造更新。犁是人类早期耕地的农具,中国人大约自商代起使用耕牛拉犁,木身石铧。随着冶铁技术的广泛运用...
四 入宋后浙西圩田的变化 吴越国曾设立了专门机构对太湖流域的圩田进行管理。见于史书者有营田吏卒、都水营田使、营田司、都水使者、撩浅军、开江营等等不同称谓。(注:详见范...
五 结论 综上所述,江淮、浙西、浙东的所谓“圩田”在形式上有其相似之处,实际上各不相同。浙东的圩田,又称湖田,在山地高处的湖泊上辟地修成,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对山下原有耕...
3.技术性分析 从技术上看,唐代曲辕犁的设计更加先进,领先欧洲近2000年,是当时人类最先进的耕地农具:(1)犁铧的犁口锋利,角度缩小到90度以下,锐利适用;(2)犁因不同需要而有大、中、小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