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初以来,儒学被纳入哲学的范畴来进行研究。儒学有其自身的哲理系统,被称作“哲学”,毫无问题。近年,儒学在中国文化中的教化作用受到关注,学者由此又强调儒学的宗教...
2005年8月,《人民政协报》的一位记者就“国学热”向我提出几个问题,我简略作了回答。其中的部分内容,经记者整理成一篇题为《对于国学热的冷思考》的短文,发表在2005年11月1...
《论语·学而》: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此章言学而成德之义。 “时”有二义,一为适时(何晏《集解》引马...
2004年12月18日,中华孔子学会与国际教育基金会联合主办了“和睦家庭与和谐社会研讨会暨真爱夫妻祝福庆典”,我在会上致了《人伦之道始于夫妇》的开幕词,肯定了儒家重视人伦,...
这个题目,学者很少谈及。儒家论人,注重整体性,强调社群和人伦关系。这容易使人觉得儒家思想缺少个体性的原则和向度,这也是过去人们对儒家批评最多的一点。其实,就文化总...
西方天主教初传中国,利玛窦奉行“补儒易佛”的策略。所谓“补儒”,就是要把儒学基督教化(本文所谓“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以及后来分化出的“新教”);所谓“易佛”,就是要...
我在前时所作《有关儒家经典的两个笑话》中讲了两个风雅而有趣的笑话,最后又捎带指出:“现在的经典注释,有人把孔子所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女子’解释为‘汝子’...
一 王安石变法,史称“熙宁变法”,在中国传统的史学评论中是被基本否定的。如南宋的吕中说,如果范仲淹的庆历新政得以“尽行”,则不会有“熙宁之急政”,“使仲淹之言得用,...
文化的发展有继承、有创新。文化为精神之事物,故其继承与创新乃表现为一生命连续性中的日新日化。反省中国现代以来的文化状况,我们常常感到,其中“求实”的精神与“创新”...
(按:2007年5月10日,我参加北大哲学系的“社会、文化、心灵”之传统文化系列论坛之四,题目是“中国学术思想的普世意义”。我草拟了如下发言稿。) 一、从文化理论上分析,儒...
《老子》,言“道”之书。其书八十一章,以首章论“道”最为全面,其余论“道”各章,则往往各取不同的角度。故首章论“道”,乃言其宗旨,实有统领全书之意义。明其首章之义...
一 谈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其前提是承认在中国古代有“哲学”(的思想),这个哲学与西方哲学有“相似点”,或者说中西哲学有它们的普遍性,但中国哲学又有其不同于西方哲学的...
今年4月24日是张岱年先生逝世一周年的祭日。当此缅怀这位国学大师、哲学家和哲学史家的学术贡献之际,我首先想到的是,张先生一生致力于哲学理论、中国哲学史和中国文化的研究...
关于读经问题,我想首先是该不该读?这个问题当然是在中国近代以后才出现的,时代变化了,以往时代的经典在现时代还有价值吗?还应该读吗?在我看来,重要的是要正确处理文化...
在我发表了《“女子”不能释为“汝子”》之后,有“学究”先生留言,让我看看他写的《孔子与学究对话(11)》。我循迹找去,一看让我吃惊不小,他已经把我告在“孔子”面前,...
长期以来,在我国史学界对王安石及其熙宁变法的研究和评价中,几乎无人不引列宁对王安石的一个评价,即“王安石是中国11世纪时的改革家”。关于谁最先如此引用,现已无从查明...
[内容提要]:“普世伦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它是人类交往中不断发展的必须遵循的最底限规范;《论语》中的许多道德训律为今天和未来的“普世伦理”提供了丰富的思想...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以农立国,以耕读传家。《周易·系辞下》说: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
钱穆先生论两宋学术云:“宋学精神,厥有两端:一曰革新政令,二曰创通经义,而精神之所寄则在书院。革新政令,其事至荆公而止;创通经义,其业至晦庵而遂。而书院讲学,则其...
幸福观是人生观、价值观中的重要内容。儒家重视现实生活,而现实生活的意义在于求得人生的幸福。在儒家看来,人生的幸福既包括身体的健康、物质生活的富裕,也包括精神上的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