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齐国大夫田常的祖父是陈国的公子陈完,其父在位时深得民心,并与各国大夫都有来往。所以田家在齐国的势力越来越大。齐国其他几家大夫都对田家虎视眈眈。 有一天,田...
韩非在《扬权》中提到:“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这里的“要”,就是纲领。对于治理人民来说,这个纲领就是臣下。臣下应该对君主忠心耿耿,执行君主的命...
刘邦不以为然地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若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若论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使军饷粮食不断供,我不如萧何;若论统帅百万大军,战必...
当时皇子们年纪不大,却担当各地的都督和刺史之职。褚遂良认为不妥,他向唐太宗坦诚说:“陛下厚爱皇子,自是唯恐他们有所不周。陛下的关爱不能有碍其成长,这就需要陛下把还...
成吉思汗十三年(1218),机会终于来了,成吉思汗既定燕地,逐渐感到人才的重要。这时他听说耶律楚材是位难得的人才,而且又是被金国所灭,与金国有世仇的原辽国宗室后裔,便遣人...
在局势动荡的春秋时代,君主如果远离了权力中心,随时都有可能被国内、国外的反对势力消灭。晋文公重耳在外逃亡十几载,都没有想到要重回晋国执掌政权。在狄国重耳滞留了12年...
正如韩愈所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一个国家要大治当然离不开人才,而人才的选拔更离不开伯乐的慧眼。 千金易得,一将难求。人才并不是没有,而是缺少识别人才的慧眼...
阳虎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归宿,从此他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心甘情愿地为赵国服务。 “大将保明主,俊鸟登高枝。”阳虎在鲁国被驱逐,在齐国被追杀,但在赵国却尽忠职守,大显神通...
韩非这样告诫君主:假如君主不是让赏罚的威严和利益掌握在自己手里,而是听任他的臣下去施行赏罚,那么全国的人就都会害怕权臣而轻视君主,就都会归附权臣而背离君主了。这是...
第二,“一救荆(楚)国之祸”。此事于史不详,《史记索隐》谓即《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所载秦穆公二十八年(前632)会晋、救楚、朝周之事。 第三,“发教封内,而巴人致贡;施德诸侯...
一次,在与关羽交战中,徐晃孤军深入重围,不仅获胜,且军容整齐而归,秩序井然。曹操知道后当即把他比作汉朝的名将,大加赞赏地说:“徐将军真有周亚夫之风矣!”曹操引用历史...
公孙戌有贪图小利的不良习气,他接受了贿赂,故意对孟尝君说:“小国都把相印送给您,是因为您能扶弱济贫,使灭亡的国家得以保存,让绝后的君族有了继承,所以没有人不喜欢您...
韩非认为:医生吸吮病人的伤口,口含病人的污血,不是因为有骨肉之亲,而是因为利益所在。所以车匠造车的目的,就是希望别人富贵;棺材匠做好棺材,就是希望别人早死。这并不...
获释后孟尝君一行立即驾车向齐国方向逃去,大约半夜时分赶到了函谷关。按照秦国的制度,每天早晨鸡叫后,关口才能开门放人。这时秦昭王已经反悔,派出追兵在后面赶来。孟尝君...
宋太祖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中黄袍加身,夺取了皇权。当时赵匡胤虽捷足先登披上了龙袍,但公卿将相并没有放弃野心,而是日夜缮甲治兵蠢蠢欲动。面对这一形势赵匡胤没有采取“杀”...
君主不需要去冲锋陷阵,但要学会选好兵,用好将。君主不需要事事亲为,但要有识别英才的慧眼,有容纳贤能的气量。 举贤用能,将“后门”关闭到底 法家主张法治,反对人治,所...
荀子提出的“以公义胜私欲”,是韩非子“去私心行公义”原则的渊源。但是荀子把公义同礼联系起来,韩非子则把公义同法联系起来;荀子讲的公义是指封建等级和国家的整体利益,...
一位优秀的国君治理好天下的关键,不在于他自身才能多么突出,而在于他能否选用贤能,不靠关系依才能来确定是否选用和提拔。 一代明君唐太宗就是这样举贤用能的:一次,他让封...
汉朝时期由于藩王专权不听号令,直接威胁了汉景帝的统治,于是想削弱藩王的势力。主张削藩的先后有晁错和主父偃两人,虽然他们都力主“削藩”,但在“削藩”的方式上却提出了...
刘秀之失,失在静中看人。他被庞萌的假表忠迷惑了,竟认为他是“忠贞死节”的“社稷之臣”。这个事例告诫我们,冷眼观人,才不会看人走眼。以旁观者的身份对一个人进行客观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