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辱之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为我有身。以及我无身,有何患!故贵身于天...
道德经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道德经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本义】 大自然的规律只是一个内在于物质...
面对西方精神文化的挑战和某些传教士直至黑格尔(Hegel ) 以来西方学界视儒学为一般世俗伦理的误导,当代新儒家的主要代表 人物,无不重视儒学内部所蕴涵的宗教精神的开掘。从...
道德经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
道德经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本义】 天地对任何事物都象用来祭祀...
易学与道教内炼养生的关系,近年来业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关于这一课题,时贤已有 不少论述与发掘。笔者不敏,目力所及的就有潘雨廷著《易老与养生》(复旦大学出版社...
道德经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
道德经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本义】 谷,空间中的物质也,神,物质内在的精神也,两者是永远不会消失的,它们好象一个...
道德经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
IV 儒家思想傳統所面臨的第四個嚴重挑戰來自環境(保護)主義。環境主義要求哲學和宗教嚴肅對 待人與自然環境的道德關係。不容懷疑,在這個方面,儒家思想傳統里面有豐富的資源...
道 德经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本义】 不管人存在与否,天地长...
道德经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本义】 最好的治世,是下民知...
摘要:“徒善不能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出自《孟子离娄上》第一章,林桂榛先生撰文对该句被误读为论述“德法并治”的重要性,予以辨证,并进而认为此句强调的是人的“推行...
道德经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本义】 道德高尚的人像水一样。水善于施...
道德经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本义】 拥有而又富足,还不如收敛;揣藏利器,...
经学是国学的根核,近年来的国学热,使经学研究成为传统文化研究的重点。学术界对经学的研究,较为注重人物、典籍,并取得了半个多世纪以来所未有的成绩,但同时却忽略了对经学的一...
道德经第十八章: 故大道废,案有仁义;智慧出,案有大伪;六亲不和,案有孝慈;国家昏乱,案有忠臣。 【本义】 所以大道被抛弃了,才不得不用仁义道德来进行管理;智慧出现了...
汉代儒学的意识形态化,使依经而论成为汉代文士对社会文化发展施加积极影响的唯一选择。因此,在以经学为理论基础、思想前提和意识形态语境的有汉一代,那场旷日持久的屈骚评论...
结语: 古汉语中有“幸”与“福”,但似没有“幸福”这个现代概念。汉语中幸与福的意思更类于英文中的luck与fortune,而英文中的happiness(幸福)也包含有pleasure(快乐)的意思。亚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