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姓李,名耳,字老聃,为我国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与教育家。他以“无为而无不为”作为其思想核心“道”的根本特征与功用,并以“道”为核心(也是起点与归宿),展开了...
从士人阶层相对独立的社会身份的角度看,我们以为,儒学在汉代以后之所以能够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最主要的原因并不仅仅是统治者的选择问题,而且也是古代知识阶层,即士人或士...
在老子看来,“不言之教”涵盖了人类教育实践活动的各方面,再说透一点,它即是“无为而不为”在社会人生及其教育活动层面的“翻版”——具体化。“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
治理国家,执政者是爱民还是役民?这是政治制度所决定的。建立什么样的社会政治制度,则又是同执政治国者的指导思想紧相联系。而执政者的指导思想,则无不表现为一定的哲学思...
考古材料显示,从距今5500—5200年的大汶口文化开始,黄河流域出现了一种陶鼓——此为巫师使用的最重要的一种道具,高天麟先生认为其中一部分是“专为死者特制的通神灵的陶器”。...
同样,治国者为君、为阳,接受社会统一治理的百姓,就为民、为阴。阴与阳的关系是一种互为感动、互为交流思想意志、互相渗透、互为依存、互为己根的关系。治国者只有受民、亲...
又“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与“书”教有关。 “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与“射”教有关。...
一个社会,执政治国而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必然实行民主与法治的制度。而实行民主与法治的社会制度,明民就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由此才能够随时听取黎民百姓的意见和建议,接...
从老子人性论角度看,当人类素朴的自然本性亡失或产生异化时,“下德”、“仁”、“义”、“礼”便相应出世,并被当作“人伦”之本,经周公的“制礼作乐”,提倡“礼乐”之教...
学习、学问,这是自有人类以来就一直非常重视的问题。因为,人类只有不断地学习,认识自身,认识社会,认识天地万物,总结出人类、社会、天地万物之中所存在着的客观规律,使...
总的意思是:治理天下(也包括治身)不可随意扰乱民之自然天性。以“道”的境界去顺应天下的一切,鬼神都拿你没办法。非但鬼神伤不了你,(那些祭祀教民的)圣人有道也不敢妄...
我们再回头仔细看看:“善治国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这是站在什么立场上,替谁着想,而又是说给什么人听的呢? 学者做学问,不论自己的水平高低,最...
那么,“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君,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就不能简单理解为“恢复到原始社会”,而是突出了人性素朴的崇高内在价值。 作者:李...
如:黄帝有子二十五人,这二十五人之中没有一位继承帝位者。在黄帝死于涿鹿大地震之后,是其子青阳居少昊代为理政。青阳是黄帝在二十五子之中最为倚重的一个,力牧与大山稽在论...
关于儒学何以会被汉代统治者接受而于诸子百家之中脱颖而出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原因,学者们虽多有论及,亦多近理,但似乎尚未揭橥根本原由。这里我们就选择几家有代表性的观点...
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变革历史,追根溯源,不能够脱离开对于人类自身的研究,不能脱离开对于人类社会发展变革的规律性研究。孟子讲人性本善,荀子讲人性本恶,就都是失偏的话,...
墨翟是先秦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兼爱、准攻。尚贤、尚同、节用等十项主张。 在墨子的“尚同”主张中,包含着使民众的关于是非善恶的思想观念归于同一的...
我们再来看看当代学人的观点,阎步克指出: 黄老的“君人南面之术”,其策划、谋略和权术的方面,决不是足以向社会民众发动号召、宣传的那种东西。它以“道”为本,遂使仁、爱...
一、 一统说 一统说是指那种要求统一思想、文化和舆论的学术主张。 1.孔子 孔子是第一个提出这种主张的先秦思想家。 孔子自言“信而好古”,他对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十...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在历史的演进中恰恰就扮演了这样一种“中间人”的角色。从政治倾向上看,先秦诸子实际上都多少代表了或接近于某个社会阶层的利益。而只有儒家才适合于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