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希望国君“明法令”,用法令来教育民众,用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言论,即推行“法令之教”。商鞍提出了贯彻这一政策实施的必要前提。他认为,要想收到以法令统一民众的思想、...
儒学是宗教的,有胡适、陈独秀等五四新文化健将,第一代新儒家熊十力,北大教授季羡林,复旦教授蔡尚思等诸多知名学者。他们力辩儒学不是宗教基本基于儒学不具备一般宗教的特...
(二)关于“三年之丧”的儒墨之分歧 《墨子公孟》记载了墨子与孔门七十子后学公孟子(公明子)的论战。这一辩论,亦未从正面进行,只是二人言辞上的针锋相对。关于三年丧与礼...
关于儒学是不是宗教这个问题,学识界争论以久。(1)不承认 在界定了考察对象为先秦的儒学文本后,笔者再确定一下在本文中作为参照系的宗教所取得定义。宗教是什么,对于它的...
这里说得十分明白,孔子所以诛少正卯,是因为少正卯身犯五恶(心达而险、行辟而坚、言伪而辩、记丑而博、)须非而泽),而且“居处足以聚徒成群,言谈足以饰邪营众,强足以反...
由此可见,儒墨两家在“三年之丧”上有严重的分歧。墨家认为,厚葬久丧对社会、家庭、个人的生产与生活造成损害,浪费资源。从这一视域来看,墨家的看法是合理的。儒家从人的...
这不是主张愚民政治,又是什么呢? 2. 孔子 孔子,在历史上是第一个开办私学、将原来由官府垄断的知识传播到民间的人,他的“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使他在中国封建社会获得了...
要解决这个问题,笔者准备从两方面着手,首先分析上述观点对本文的适用性,其次从儒学本身寻找可用于比较的对应的质素。笔者认为,若以宗教为参照对象,儒学或者是宗教、或者...
摘 要:儒家“德治”思想最初是由周公提出的。周公出于对周王朝的群体生存的关怀,提出了一种“天——王——民”相互制衡的三角结构,包括三个方面:以德配天,用德祈天,敬德...
引自网络 资料图 学术界论及战国墨家思想纲领,无不以“十论”,即“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作...
这些概念出现的典型场合如《诗经》中的《大雅文王之十文王》,“文王在上,于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有周不显,帝命不时。文王陟降,在帝左右”,“商之孙子,其丽不亿...
2.民意 → 天意:用德祈天 周公提出“以德配天”的目的在于“祈天永命”,这也就是“用德祈天”,亦即通过实行德政,祈求上天延长自己王朝的统治命运:“惟王其疾敬德,王其德...
论文摘要:就目前的资料而言,关于杨朱的思想,学术界已经阐发得几近完备了。大抵而言,杨朱以“为我”为根本观念,与儒墨法三家分别构成两个极端。就儒家和杨朱的关系论,有...
二、民主选举后,如何以民本理念治国? “兼爱”是主张“使天下兼相爱”,反对“忠恕”,反对宗法等级的愚“仁”,庶人、士子皆可为官为侯为王。经过以上民主选举,天下统一,...
首先考察“天”与“上帝”的关系。中国古代“天”的观念和“上帝”的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两者的关系经历了历史的演变过程。“天”是会意字,其意指人头...
三、墨子思想余音绕梁。 墨子追求的是夏道。比墨子晚出仅数十年的庄子认为,禹栉风沐雨,劳形天下,墨之弟子裘褐,劳作自苦,“非禹之道,不足为墨”。《淮南子要略》也云:“...
二、人性的论争 实际上这是孟子和杨朱对人们情感、价值观、态度、社会风气的不同判断和选择,即对人类德性的不同理解。基于对德性的不同理解,便引发了社会控制方式上的差异。...
《论语宪问》: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
三、孟、杨的政治观 孟子的政治(国家)观可概括为“仁以王天下”,而杨朱则为“人人皆国王”。孟子的政治理想就是王天下,不是陶潜式的“桃花源”,也不像老子“老死不相往来...
基于以上认识,作者对《易经》六十四卦,按“占辞考释”、“古歌考释”、“古歌译评”的顺序,逐一进行了研究。在作者眼中,六十四卦的每一卦中都含有一首、乃至两首“古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