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学於周颐,①「决非周颐的学业的传人」,「後来之成为理学家(道学家),与周颐无丝毫干涉」。②程颐强调孟子死後一千四百年,方有其兄「得不传之学於遗经」,而非从周...
一,启发我的一句名言 念中学时,我对”老子”所知的只是:姓李名耳,年代比孔子稍早,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顺其自然、无为不争、守柔谦让。他的著作称为《老子》或《道德...
老子,姓李,名耳,字老聃,为我国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与教育家。他以“无为而无不为”作为其思想核心“道”的根本特征与功用,并以“道”为核心(也是起点与归宿),展开了...
战国中期,诸子蜂起,百家并作,各为殊途百虑之学,好辩之风相当盛行,彼此之间围绕一定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与论辩。不仅如此,作为社会现实的论辩活动也在意识层面得到了...
4 程颢。与正统程氏门人之说不同者,则是胡安国、朱震等人。胡安国上奏说: 「士以孔孟为师,不易之至论。然孔孟之道久矣,自程颐发明之,而後其道可学。而至今使学者师孔孟,...
在老子看来,“不言之教”涵盖了人类教育实践活动的各方面,再说透一点,它即是“无为而不为”在社会人生及其教育活动层面的“翻版”——具体化。“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
三 如果说,对语言遮蔽性的揭示还只是反映了庄子对论辩解决是非之争的可能性持一种怀疑的态度,那么,在他论证了论辩本身无法加以客观地判定之后,则从根本上否认了这种可能性...
5 江、湖,士争出山谷,弃家巷,赁馆贷食,庶几闻之。」① 由於朱熹对理学发展有着最杰出的贡献,他身後自然也被列入理学的道统,按其门人黄所说: 「由孔子而後,曾子、子思...
考古材料显示,从距今5500—5200年的大汶口文化开始,黄河流域出现了一种陶鼓——此为巫师使用的最重要的一种道具,高天麟先生认为其中一部分是“专为死者特制的通神灵的陶器”。...
注释: [1] 本文所引《庄子》、《庄子疏》、《庄子注》悉据郭庆藩:《庄子集释》,上海书店影印世界书局《诸子集成》本,1986年。 [2] 与“成心”近似的提法,在《庄子》中还有“...
6 儒对中国经学发展的一大贡献。当然,因孟子与孔子时代不同,有个别说法不尽一致,也因而遭到若干宋儒的非议。但是,此类非议毕竟以偏概全,不可能,也不应当动摇孟子亚圣地...
又“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与“书”教有关。 “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与“射”教有关。...
什么是儒家德治思想的内在逻辑呢?为了使问题更加明晰和易于集中讨论,本文在此把讨论的范围确定在先秦儒家的德治思想特别是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的德治思想的...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吏。老子幼年牧牛耕读,聪颖勤快。晚年在故里陈国居住,后出关赴秦讲学,...
从老子人性论角度看,当人类素朴的自然本性亡失或产生异化时,“下德”、“仁”、“义”、“礼”便相应出世,并被当作“人伦”之本,经周公的“制礼作乐”,提倡“礼乐”之教...
另一种是西方思想界对道德与法律关系的有关论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早就认为,法律应该用来保障道德的推行和实施:“法的实际意义却应该是促进全邦人民都能进于正义和善德的...
佐齐桓公尊王攘夷、为五霸之首的宰辅管仲,是春秋舞台上的风云人物,其“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之功为历代美谈。后人对管仲的品评也多看重其功业,如孔子曾说:“管仲相桓公,...
韩非认为“管仲所以见告桓公者,非有度者之言也”,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管仲的评判。首先,认为管仲“不爱其身,安能爱君”的说法不成立。因为按照管仲的这种理论,如果“...
总的意思是:治理天下(也包括治身)不可随意扰乱民之自然天性。以“道”的境界去顺应天下的一切,鬼神都拿你没办法。非但鬼神伤不了你,(那些祭祀教民的)圣人有道也不敢妄...
一是北宋神宗年间的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希望通过变法使国富民强,造成对辽和西夏明显的军事、经济优势,但是他的变法主张却遭到朝中一些著名大臣如司马光、苏轼等人的激烈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