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以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
《齐物论》的思想、理路给人的感觉是:“汪洋博大,堂皇迷离”,因为它中间说的内容太丰富,太丰富了!我们往往把它前后的逻辑把握不住。所以古人都批评《庄子》的文章“汪洋...
在《庄子》里面有一篇提到说孔子去拜访老子,大谈仁义的道理。我们都知道儒家的思想,当然是希望你努力实现仁义道德嘛,不断修养自己的品格,但是在老子看起来呢,恐怕有不一...
老子认为人可以“长生”,虽然不能像天地那样“天长地久”,但只要按照养生之道,只要“深其根、固其柢”,是可以“长生久视”的。那么一个人的“根”和“柢”在哪里?人身的...
面对天下大乱的局势,探本求源,至少不能忽略一个原因,那就是人类与生俱有的认知能力。作为万物之灵,人的认知能力无疑是他出类拔萃的必要条件,但是也正是因为这种能力的偏...
那在庄子他相信,他认为我们不用活得那么辛苦,事实上他所谓的江湖呢,就是道,道是无所不在的,道是无所不在的话呢,就看你有没有眼光、有没有智慧可以觉悟到什么是道。 那如...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途,匠人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 我们看到这里可以想象成,这是当...
“乐出虚,蒸成菌。” 庄子开头讲过“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接着他又起个高潮,描写心态与生活状态。上面庄子讲出一个原理,由心理的变化而成了生理,身体活动的状况。中间...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
对庄子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这个题目是必谈的。鱼快乐吗?这段话怎么解释呢?这非常的不容易。我们就两方面来看,先说我们一般的理解,我们把原文要仔细的看一遍。因为这种辩...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德经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意思是说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是循环往复的,如果我们善于观察就会发现,周围的事物...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道德经第九章》 当人们解决了吃、穿、住、用、行,这些基本的需求后,就会积极地思考如何实现自身的价值,马...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以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为盗夸。非道也哉! ——《老子·第五十三章》 在日常...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成功遂事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道德经第三十四章》...
编者按:很多人都认为道是一种虚无的东西。而我们的人生却能从道的思想中领悟到很多东西。大自然有自己的“道”,人也有自己的道。 “道”的特征是无名而质朴,“虽小,天下莫...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道德经第五十九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道德经...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老子第六章》 在大自然中,我们看到的是山谷,对于人体来说即是“玄牝”。玄:幽远微妙之意。牝: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