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的君主论思想深刻而广大,悠久而精微,稳健而充满张力,其理论涉及到了儒家思想的方方面面。换句话说,儒家方方面面的理论都为这一思想的展开作了十分周全的铺垫。儒...
(文·郭齐勇) 三、墨家论“爱无差等”及其与儒家“爱有差等”的辨析 (一)墨子与巫马子的辩论 《墨子耕柱》记载了墨子与孔门巫马子的辩论。“巫马子谓子墨子曰:‘我与子异...
辨说是解说、辩论这些思维活动所产生的直接结果。荀子对其也下了一个定义: 辨说也者,不异实名所喻动静之道也。(同上) “辨说”,即推理论证。“不异实名”,名实一致,指...
研究中国艺术和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离不开中国哲学,这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共识。其中,尤以老庄哲学对中国艺术和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影响为大。可以说,老庄哲学是中国美学...
在理论上进一步实现和完成儒家经济伦理的制度化,这是荀子对于儒家经济伦理思想发展的重大贡献。 无论孔子还是孟子都十分强调以伦理治国,以致于在他们看来良好的道德教化甚至...
三 对君权的制衡措施 先秦儒家君权合法性论证最精妙的地方在于它的制衡思想。我们认识到,先秦儒家置身于人类社会的早期,面对着宗法制气氛十分浓厚的时代,能够提出这一思想...
孟子经济伦理观的主要贡献,就在于他提出了一整套“仁政”学说,并且有力地推进了儒家宗法伦理及其经济伦理的政治化过程。孟子继承了孔子确立的孝悌为本、仁者爱人的家族主义...
庄子其人,发他人所不能发,鸣别家所未曾鸣的言说方式;[1]表面上“不可与庄语”,(《庄子·天下》),其实是外冷内热的性情构成;[2]尘埃富贵、傲视侯王的人格取向;“天地与我...
老庄哲学思想起步的地方,也许并无主观的艺术追求.但是老子哲学对“道”的描述,却斌予其以深刻的美学意味.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第37章这是一种通过否定达到肯定的方...
墨子,汉族。中国先秦墨家学派创始人。中国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科学家、人权活动家。 (约公元前479年~前381年)。他曾提出“兼爱”“非攻”等观点,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
郭齐勇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在历史上,儒家的社会理想与制度设计多是针对当世的弊病提出,并用来批评、指导当世的;儒家思想与专制体制是有距离、有张力的。我们知道,没有...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这可以看作是孔子编选《诗经》的指导思想。 《论语》二十篇五百章,我觉得也有一个总的指导思想,这就是:教人...
春秋战国时期,古代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思想态势。其时,孟子首倡“性善论”、“仁政论”,其著作《孟子》一书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权意识萌芽,体现了...
综合以上孟子、荀子和《礼记》的材料,可以表达为,王者的法制:均等赋税,平正民事,裁制万物,这是用来抚养万民的。土地税,九分取一或十分取一。(按《孟子·梁惠王下》指...
内容提要:本文基于海德格尔关于存在自身的思想,考察了孔子的“三畏”及“天 命”思想的存在批判特性,及其境域性的“天命”与通常义理性的“天道”理解的差异。由此重新阐释...
(三)“取民于有制”和“正经界”的养民富民说。 孟子生活的战国时代,征战连年,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站在民众生计的立场上,孟子主张“薄税敛”,强调“取民于有制”,也...
三、教育公平,平民参与政治的制度安排及作为村社公共生活的庠序乡校 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极其重要,向民间开放教育,是打破世卿世禄制,得以“举贤才”的基础。孔子又说:...
显然,牟先生从道德主体性开出的天命实体和性体的本体论与其智性直观之间,存在重大的理论创新性和和格义难题。因为,中国传统的哲学文化,并非没有形而上学,但它们却根本上...
孟子有个论敌告子,说过一句名言:“食色,性也。”却被很多人张冠李戴为孟子的话:饮食男女就是人性。孟子压根儿就不同意这种看法,食色是所有动物皆有的共性,而非人所独具...
一般认为,在古汉语中,“命”与“道”义近,“天命”与“天道”基本同义。[28] 朱熹也说:“天命,即天道也”[29]。但在《论语》中,“命”与“道”似有相当差别。如孔子说“道...